劳动铸就幸福
——我区各校精心组织“劳动周”活动扫描
全媒体记者 万均 通讯员 陈艳 郑立忠
春夏之交,万物焕发生机,是劳动好时节。
进入5月,区教体局下发通知,将5月第二周定为全区中小学劳动周,鼓励各校围绕“劳动铸就幸福”主题,五育融合,因地制宜组织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观念,自觉养成主动劳动、坚持劳动良好习惯,进而培育和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创新实干、敬业奉献等劳动精神。
劳动铸就幸福
——我区各校精心组织“劳动周”活动扫描
全媒体记者 万均 通讯员 陈艳 郑立忠
探索 “劳动+思政”主题教育
春晖中学以“虞少年、悦劳动”为主题的“劳动周”系列活动次第展开:学生全员参与“两室(教室和寝室)”卫生与物品整理活动;接着,争做“家庭劳动小能手”活动开启,高一、高二学生踊跃参与家务、农业劳动、园艺、志愿活动等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辛苦和成就,学习劳动经验,珍惜劳动成果,向劳动者致敬。
与此同时,学校学生处、团委精心组织“春晖美食街”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美食制作、展示和售卖,参与文创产品设计、制作,并将售卖收入“爱心”捐赠;高一、高二学生还在校内劳动教育基地进行沉浸式劳动实践等。
通过系列劳动体验,学生们感言:亲身参与系列劳动实践,感悟劳动艰辛和光荣,如同上了一堂堂“思政课”,感悟和收获颇丰!
在组织“劳动周”活动中,各校纷纷创设特色载体,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等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鼓励教师结合学科教育,挖掘和渗透劳动教育主题等,收到较好教育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校还积极探索“教师讲理论、劳模讲事迹、学生讲体会”的“劳模+思政”育人模式,组织学生学习劳模事迹、体验劳模岗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五一”前夕,章镇镇中组织七八年级学生代表走进万杰制冷配件厂,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以“走近劳模”为主题的劳动教育体验课。企业厂长、绍兴市“劳动模范”樊德洪为师生作专题分享。这位白手起家一路成长为行业领军者的企业家,向师生们讲述了“从12人小作坊到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的奋斗历程。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劳动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创造价值的尊严。”他结合创业历程,向学生们分享了创业感悟:“学习和创业有异曲同工之处,首先要建立自己的目标,然后要奔着目标加以努力,努力做到最好。同学们要有相信自己可以成功的决心。”分享活动中,他还询问起学生们的未来梦想,并鼓励学生们锲而不舍地用劳动和奋斗追梦,实现自我理想。学生们感言:创业艰辛,劳动光荣!我们要学习劳模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学会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实施 “劳动+清单”实践教育
师生齐聚三有广场,聆听题为《热爱劳动 从我做起》的国旗下讲话;各班开设劳动主题班队课,通过讲述劳模故事、观看劳动纪录片等深化主题教育,学生们认真听讲、踊跃发言;组织学生基本劳动技能大比拼,各年段选手们通过整理书包、叠衣服、打结、捆书、包书皮、洗衣物等,展示基本劳动技能……城东小学结合“劳动周”,组织多彩劳动实践活动,将“爱劳动”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心中。
结合“劳动周”活动安排,各校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类劳动教育资源作用,以清单化形式分层分类推进劳动教育。不少学校结合《中小学生校园劳动任务清单》,组织开展值日值周、清扫保洁、垃圾分类、校园绿化、环境美化、图书整理等集体劳动,让学生成为校园劳动的主体。同时,结合《中小学生家庭生活劳动清单》,围绕衣食住行劳动要求,进一步完善学生日常生活劳动必会项目,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畴。
分层分类有目标,劳动教育更有效。丰惠镇小紧扣“劳动最光荣·实践促成长”主题,精心设计多个劳动实践内容:在校园劳动实践环节,教师指导低年段学生学习教室清卫劳动,用稚嫩的小手认真擦拭课桌、整理书包柜等;中年段学生走进劳动基地“惠园”,参与农耕劳动;高年段学生承担起校园绿化养护任务,他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除草,有的负责浇水,用劳动实践美化校园。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劳动打卡”,积极参与家务劳动,日渐养成生活自理、懂得感恩、服务他人等好习惯。
推进 “劳动+技能”职业教育
推进和深化劳动教育,需要加强校本化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
基于上述认识,各校结合“劳动周”积极创设体验性活动载体,通过适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真实职业情境和体验岗位,引导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小学段以“职业感知”为主,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初中段以“职业认知”为主,初步培育学生职业兴趣、职业意识和职业意向;普通高中阶段以“职业规划”为主,培养学生学业和职业规划、生涯决策能力。职业高中注重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实习实训等劳动教育,培育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近期,区职业中专秉持“立匠德,塑匠心,铸匠才”的育人理念,通过“匠心铸魂,技创未来”主题教育月活动、劳动技能竞赛等方式,积极实施“校园工匠孵化”行动,广泛开展校园工匠班、劳模班和“创新之星”评选活动,加强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监测,聚焦学生发展,重点做好“筑梦、夯基、强技、圆梦”等文章,努力培养“人格健全、技能过硬、社会有用”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贡献职教力量。
丰富 “劳动+文化”德育教育
劳动,也是一项综合性文化实践教育活动,应纳入学校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范畴。
有鉴于此,不少学校将劳动品质、劳动习惯等养成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劳动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设计和建设中,设立学校劳动公约、班级劳动任务单,组织劳动技能竞赛、劳动达人评比、劳动才艺展示等,不断丰富劳动文化教育内涵,进而擦亮校园文化名片。
孝德有成果,劳动更添彩。5月以来,百小集团百官小学围绕“百孝娃爱劳动 虞少年绽风采”主题,开启“五谷丰收节”暨校园百名劳动小能手评比活动。组织学生全员参与生活劳动技能大比拼、生活劳动情境过关考核,以现场比赛方式展示和培养劳动技能;组织“五谷丰收节”之农场劳动成果展示活动,鼓励学生把亲手栽种的劳动果实采摘下来,进行展示、义卖,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成就感;开展劳动实践为主题的亲子实践活动,通过“党带队、家联校”形式共同开展校园周边绿化带公益劳动等。学校依据学生劳动实践表现,评选校级劳动小能手100名、班级劳动小能手310名,评比出劳动示范班级12个等,进一步擦靓“孝德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特色文化名片。
构筑 “劳动+校外实践”协同教育
“五一”假期,是放松身心的节日,也是开展公益活动的好时机。假日期间,华维文澜中学钟墨煜、顾益菡、吴旭铖等12名学生志愿者,身着红马甲,走进区雨花敬老院,全程参与餐具分拣到餐食配送,还一家家敲开爷爷奶奶的门,把饭菜送到老人手上。同时,在上虞人民医院门诊大厅,身着红马甲的文澜学生志愿者化身为智能就诊系统的“翻译官”,志愿小队成员在自助服务机前值守,协助中老年患者完成挂号操作。
每逢假日,学生们纷纷化身志愿者,深入敬老院、景区、医院及社区参与校外公益劳动实践,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们的自觉行动。
劳动教育,是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拓宽劳动教育渠道,需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需要构筑多方联动机制。为此,全区各校利用劳动实践基地、研学实践基地、非遗传承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等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积极构建涵盖导师引领、劳动实践、操作训练、项目推动和榜样激励的“学校+校外实践”劳动教育共同体。
竺可桢中学注重“家校社”协同共育,合力推进劳动教育。“劳动周”期间,该校各班纷纷组织“致敬平凡劳动者”主题班会,通过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辩论“劳动的意义”、分享家庭劳动故事等环节,深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解。该校802班邀请学校食堂张师傅进课堂,讲述“一餐一饭背后的匠心”,学生们还制作感谢卡片、体验食材分拣等劳动,感悟平凡岗位的不易。同时,学校着力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延伸+社区联动”机制,主动与社区、家庭联动,组织学生赴南阳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敬老院“爱心菜园”种植等志愿服务。此外,学校注重动态评价激励成长,推行“劳动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日常劳动表现、实践成果及反思感悟,结合“五星劳动奖章”评选,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