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新闻·民生

上虞首家心智障碍青年咖啡店开业,一群被称作“星芽”的孩子掌勺制作咖啡,众多热心人专程赶来为他们加油——

“星芽咖啡”:让特殊孩子也能看见世界

全媒体记者 冯洁娜 李丽 文 朱胜钧 摄

  5月16日,百官街道金渔湾社区虹蛘路拐角处,一家小小的咖啡店开业了。这家35平方米的小店没有张扬的招牌,却让不少人专程赶来,对孩子们说一声“加油”。这里的咖啡需要等待,但大家都会说,“慢慢来,没关系。”

  这里是“星芽咖啡”,全区首家以孤独症等心智障碍青年为主体的咖啡店。一群被称作“星芽”的孩子用超出预期的表现证明,他们不是等待被拯救的“星星”,而是正在破土的“星芽”。

  “我们做咖啡会慢一点,

  但每一杯都装着全心全意”

  “欢迎光临星芽咖啡!”记者推门而入,听到的是一声清脆的问候。这个女孩笑容里满是真诚,用略带紧张却认真的声音迎接每一位客人。她叫欣欣,今年17岁,是唐氏综合症患者。“星芽咖啡”正式开业这天,她和小伙伴们期待了很久。记者点了一杯拿铁咖啡后,咖啡师欣欣便进入咖啡制作流程。打热水八分满、称重咖啡粉18克、萃取咖啡液36克……标准化的流程,欣欣已经烂熟于心。为了“给客人制作最好喝的咖啡”,她之前已经完成了100多次的练习。

  “您的咖啡,请慢用!”4分钟后,一杯香气四溢的拿铁咖啡递到记者手中,杯沿的拉花是一颗完整的爱心。“我喜欢当咖啡师,因为大家在喝我做的咖啡时,会对我微笑。”欣欣说着,手指不自觉地揪住衣角,却仰起脸笑得灿烂。

  除了店长阮云峰外,像欣欣这样的“星芽”实习咖啡师,店里一共有5位。他们分别是擅长整理的涛涛、经常爆“金句”的凯凯、做得一手好菜的旭旭和喜欢画画的杭杭,都来自区特殊教育学校。涛涛和旭旭今年6月毕业后将正式入职“星芽咖啡”,而其他3人可以在课后兼职,如果愿意的话,毕业后也将成为一名咖啡师。

  “这里的咖啡口感不错,孩子们都很棒。”开业当天,特地来“星芽咖啡”为孩子们打气的热心人可真不少,小店里总是挤满了顾客。“人越多,我们越开心。”孩子们享受忙碌,他们分工明确,有的制作咖啡,有的打包,有的负责接单,配合得特别好。“普通咖啡师做一杯咖啡在两三分钟时间,而‘星芽’们做咖啡,需要五六分钟,甚至更久,但我还是让他们独立制作。”阮云峰说。

  店内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慢慢来”的温柔。咖啡机旁贴着一张手写提示:“我们做咖啡会慢一点,但每一杯都装着我们的全心全意。”外墙上满是孩子们手绘的咖啡豆,有的画着彩虹,有的写着“加油”,还有两颗豆子紧紧相拥着。“咖啡好喝!”“成为更好的自己!”“你能行!”“等待让爱沉淀!”留言板上满是对孩子们的鼓励和祝福。

  “我们教的不仅是咖啡制作,

  更是与社会对话的能力”

  中国残联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心智障碍者约1200万至2000万人,其中孤独症患者超1000万人,且以每年近20万人的速度增长。长大以后,你会做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对于孤独症等心智障碍者来说,却或许难以回答。

  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林敏静告诉记者,在我区,孤独症等心智障碍者实行15年一贯制教学,即3年幼儿教育、9年义务教育和3年职业教育。可对于大部分心智障碍者来说,一旦走出校门,就如同提前步入“退休生活”,即使他们在特殊教育中掌握了一技之长,大多也只能待在家中,依赖父母生活。“部分身体状况较好的孩子可能进入‘残疾人之家’赚取工资,但还是在固定的场所,见固定的人,做固定的事,跟社会接触并不多。”林敏静说,她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特殊的孩子更好地从学校走进社会。

  今年3月19日,一群特殊的孩子走进苦甜咖啡馆,开始学习如何当一名咖啡师。“我们不是在做慈善,是在搭建桥梁。”苦甜咖啡馆创始人阮云慧告诉记者,当时和百官街道的领导一起走进特殊教育学校后才了解到,原来上虞还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即将毕业却无处可去。于是三方一拍即合,准备建立“星芽咖啡”:由百官街道牵头协调,苦甜咖啡馆派驻资深咖啡师培训指导,特殊教育学校做好家校社沟通和基础普及。

  “星芽咖啡,打开了孩子们融入社会的一扇窗。”林敏静说,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而言,他们需要被“无视”,像对待普通人一样给予尊重;同时,他们也需要被“看见”,需要更多的企业、机构打破偏见,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就业支持。

  “咖啡师并不只是会制作咖啡那么简单,这是我一直跟孩子们说的。”阮云慧告诉记者,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面,她将礼仪、规范、卫生各个方面渗透到每一节课的培训中。“星芽咖啡的终极梦想是培养出能独立开店的咖啡师。”阮云慧说:“我教他们的不仅是制作咖啡,更是与社会对话的能力。”

  守护这群“星芽”的人,还有很多。区特殊教育学校老师轮流值班,每周两次带孩子们到苦甜咖啡馆进行练习,金渔湾社区自发组成“护星志愿队”。“星芽咖啡”附近的居民们不仅成了老顾客,还主动在朋友圈发起“爱心广告”。“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星星’真的可以闪亮发光。”重华小学老师章铁英说。

  “训练室里没有‘特殊’,

  每一颗星芽都在用力成长”

  “‘星芽’们因为不擅长与人沟通,学东西慢一点,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他们练习技能的积极性,学一遍不会,他们就反复练习。”阮云慧说,为了更好地与这些特殊的店员沟通,从培训阶段就让自己的弟弟阮云峰担任“班长”,“现在‘班长’成了店长,孩子们才不会感到生疏”。

  “称粉、压粉、打奶泡、拉花,就这几个步骤,但因为身体的原因,每个动作,他们都要很用力,倔强地想把每个动作都做标准。”阮云峰告诉记者,制作咖啡,扣手柄是必须学会的动作,但光这个动作每个人都练了很多次。于是,他们为孩子们制定了特殊的“成长档案”,每个孩子都有专属的技能成长记录,从“能独立开关咖啡机”到“主动询问顾客需求”,每项进步都标注着具体日期。“当他们开始不惧怕客人的眼光,敢一个人面对顾客的时候,我知道他们已经跨出去了。”阮云慧的教案本里夹着一张张“错误清单”。“他们像中深烘的咖啡豆,需要200℃的耐心与等待,但他们真的有在努力。”阮云慧说。

  就是在这样没有特殊对待的训练里,孩子们很快成长了。开业当天,顾客越来越多,一度紧张到冒汗的旭旭这次却没有分心,他正专注地扣着咖啡机手柄。一扣一合,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个动作做起来易如反掌,但只有他的母亲何江玉知道,孩子走到今天有多么不容易,她站在角落,看着儿子被顾客夸奖“心形拉花很好看”,眼眶早已湿透。这个因脑膜炎导致右脑损伤的男孩,曾用发抖的左手练习了上千遍这个动作。因为肢体不协调,他还在家悄悄地用起了“秘密武器”高压锅盖,每晚对着它练习扣合动作。“旭旭在重症监护室醒来时连家人都不认识,现在竟然能成为一名咖啡师。”何江玉告诉记者,每次练习制作咖啡回家后,平时话不多的旭旭总是拉着她聊天,脸上的表情也更丰富。“或许是因为接触的世界更大了。”何江玉说。

  虽然没有太多言语上的表达,但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行动,一直在温暖着大家的心。“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他们都很渴望可以进入社会,他们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让自己发光发亮。”阮云慧告诉记者,其实这些孩子回馈她的更多。“欣欣曾偷偷问我,能不能在苦甜工作,当看到她满心期待的眼神,我给了她坚定的答案,我被他们感动着,还有这么一群孩子,如此渴望得到一份工作。”阮云慧说,大家都明显地感受到,孩子们现在更自信,也更开朗了。

  这里没有悲情的叙事,只有咖啡机嗡嗡的运转声、孩子们问候的童声,以及一杯杯载着善意的咖啡,在人与人之间流淌出温暖的河。“星芽咖啡”像一扇窗,既让特殊孩子看见世界,也让世界看见他们。对于“星芽”们来说,成为一名咖啡师只是开始,但肯定不是结束。

  (文中孩子采访及出镜,均经其家长同意)


上虞日报 新闻·民生 00003 “星芽咖啡”:让特殊孩子也能看见世界 2025-05-17 23452519 2 2025年05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