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国际化视野振兴乡村文旅事业
——乡村CEO战宇“回归与新生”的乡村故事
全媒体记者 楼丽君 通讯员 周泽鑫
![]() |
![]() |
“陈溪乡第三届露营季更加国际范,更加‘野’,我们不仅有抢占‘仙鸡’,还有晚风落日音乐会、篝火晚会等,让市民和游客尽情享受‘露营+N’玩法,好不热闹。”5月9日,回想起今年“五一”假期推出的露营活动,全程参与策划、运营活动的陈溪片区乡村CEO战宇,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战宇的履历堪称“非典型”。宁波出生的他,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农业商业管理专业。毕业后的他,先后就职于银泰商业集团、通联数据等知名企业,积累了一定的商业运营经验。然而,他始终有个回归乡村的梦想——用不同的方式去展现乡村,用自己的努力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站在陈溪的山间,我看到的是未被开发的生态秘境、亟待传承的非遗技艺,以及村民眼中对发展的渴望。”战宇向记者坦言,他坚信中国乡村同样能走出一条“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路径。于是,他以陈溪片区三村(陈溪、虹溪、塔溪)联动乡村CEO的身份扎根乡土,成立龙溪上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开启了一场“国际化视野+本土化实践”的乡村振兴实验。
引入新业态:
构建“农文旅一体化”生态圈
在战宇看来,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产业造血”,而文旅产业的突破口在于“差异化体验”。在陈溪乡政府和陈溪、虹溪、塔溪三村干部的帮助和支持下,战宇对三村的资源进行系统性梳理,提出资源整合—业态创新—品牌赋能“三步走”战略,逐步构建起一条覆盖“吃住行游购娱”的全产业链。目前,陈溪、虹溪、塔溪三村正在联动打破行政边界,以“大陈溪”概念统筹开发,深化“浙东南泥湾”红色文化,全面解码“阳明基因”,打造非遗工坊,依托高山茶园和竹林经济,开发茶旅研学与竹制品创意工坊。
战宇还带领团队引入核心业态,形成“动静结合、老少皆宜”体验矩阵。在陈溪乡第三届露营季中,他积极策划,现场布置涂鸦签到墙,供市民和游客进行签到涂鸦。“除了姓名,市民和游客可以在这里留下各种奇思妙想的涂鸦创作,为虞南初夏增添属于自己的色彩。”战宇介绍,同步设置了“套仙鸡”“浑水捞鱼”“一举拿虾”等趣味游戏,让市民和游客获得极佳的文化体验与潮玩乐趣。
“我们不仅要让游客来,还要让他们愿意停留、二次消费。”战宇举例,露营季期间,团队通过“场景化营销”将游客转化为品牌粉丝:游客在篝火晚会拍摄的短视频可兑换本地特产折扣券,既提升传播率,又拉动二次消费。
打造新品牌:
从土特产到“国潮IP”
战宇深谙,乡村振兴不能只靠流量,更需要品牌溢价,缺乏品牌支撑的农产品只能陷入低价竞争。为此,他提出“线上塑造IP、线下打通渠道”双线驱动战略,将陈溪乡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资产。
如何将“仙隐陈溪”从网红打卡地升华为具有文化认同感的区域品牌?战宇团队深挖“生态+人文”双基因,邀请非遗传承人、社区工作者共同拍摄《寻味陈溪》系列短片,通过小红书、B站等线上平台构建内容矩阵,寻找陈溪乡每一个平凡的个体,了解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生活,挖掘属于陈溪乡村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对外宣推陈溪的山水文化特色,邀请广大青年创客走进陈溪、了解陈溪、留在陈溪;对内组织区域内各年龄群体,通过自媒体、公众号、短视频等形式,宣传自己的家乡,一起帮农助农,让更多人了解陈溪农产品的内在价值,通过直播视频向外推广陈溪优质农产品。
从海归精英到乡村CEO,战宇的转型背后,是一代青年对乡村振兴的深刻思考。他用国际化视野打破城乡边界,以商业思维激活乡土资源,正奋力书写一个关于“回归与新生”的乡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