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新闻·综合

阡陌间书写新时代“田园诗篇”

——记东关街道三丰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技术负责人厉浙铭

  当青春与泥土相遇,当科技与农耕碰撞,东关的田野上正上演着一场别开生面的“创变”。

  在很多人眼中,“90后”总是更热衷于城市的繁华喧嚣,与传统的农业生产似乎格格不入。然而,在东关有这样一位“90后”,从“戎马”到“田亩”,在阡陌之间书写新时代的“田园诗篇”,他就是东关街道三丰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技术负责人厉浙铭。

  从“机械小白”到“智能专家”

  1994年出生的厉浙铭,血液里流淌着两代人的“土地情结”。父亲厉高中作为东关街道三丰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40年深耕农田,将“藏粮于技”的理念镌刻在东关的每一寸沃土上。从小跟着父亲插秧打药、晒谷归仓的厉浙铭,对这片土地有着超越年龄的深刻理解。

  2022年,在上虞武装部队当教官的厉浙铭做了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脱下军装,换上工装,从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转身成为守护粮仓的“新农人”。这个选择,让他从父亲手里接过接力棒,也开启了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的“对话”。

  初入农门,厉浙铭深知自己虽然有着热爱,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还远远不够。于是,他从最基础的农业机械设备操作学起。拖拉机耙田时,如何掌握好力度和角度,让土地更加平整?操作无人机进行播种打药,怎样控制飞行高度和速度,确保均匀覆盖?稻谷烘干过程中,又该如何调节温度和时间,保证稻谷的品质?他第一次感受到“土地的脾气”——既要掌控机械的钢铁之躯,又要读懂泥土的呼吸韵律。但从不服输的他,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练习,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熟练掌握了这些技术,甚至把200亩试验田耙出了“镜面效果”,连父亲都惊叹:“这小子把军人的精细劲儿用到田里了!”

  破茧:从“汗水耕耘”到“智慧丰收”

  2024年初,厉浙铭不满足于只操作机械设备,在父亲“老把式”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浸种催芽、田垄管理等更为精细的农业生产环节。浸种时,要根据不同的水稻品种,精确控制浸泡时间和水温;田垄管理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土壤湿度、肥力以及病虫害情况。厉浙铭用部队学来的“模块化思维”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很快掌握了农业生产的核心技术。

  每年“双抢”时节,是农业生产最忙碌的时候,厉浙铭也总是冲在最前面。作为农事服务中心技术负责人的他,全力以赴帮助周边农户提供粮食全程智能机械化服务。去年七八月,连续40℃的高温没能阻挡这个“90后铁汉”,他顶着炎炎烈日,收割成熟的稻谷,抢种新的秧苗。同时,昼夜不停,通宵在全智能烘干中心监控设备运行也是家常便饭。但面对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他从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毅力和担当。

  在辛苦了一个春夏秋冬,收获了一茬茬饱满的稻穗后,厉浙铭又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大米销售市场。他积极学习大米销售知识,对接区内多家企业食堂承包商,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让自家创立的“壮老汉”品牌大米走出乡村,走向更多人的餐桌。

  厉浙铭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格外注重帮农助农,倾情技术服务,积极带领周边农户致富,助推乡村振兴。在保证农户卖足国家订单粮外,厉家父子俩以高于市场价的收购价,向周边种粮大户回收稻谷进行深加工,统一注册品牌,鼓励指导大户及农户把自己生产的稻谷直接加工成大米,串巷入户跑销售,以种、产、销的产业链模式规避传统种粮风险,达到减产不减收的效果,以此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从迷彩到麦浪,从练兵场到试验田,厉浙铭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农创客的担当。正如他在田间地头常说的那句话:“军人守护边疆,我们守护粮仓,都是一样的荣光!”


上虞日报 新闻·综合 00002 阡陌间书写新时代“田园诗篇” 2025-05-12 23437177 2 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