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深耕数控车床,解决诸多关键技术难题。全国劳动模范、春晖智控CPM技术工程师阮华丰感言——
匠心逐梦,平凡岗位也能出彩
通讯员 叶和土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浙江春晖智控CPM技术工程师阮华丰赴京参加全国表彰大会。这是本届上虞区唯一一位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劳模。
2000年6月,阮华丰从职业技校毕业,被浙江春晖智控公司录用就业,安排在数控机床岗位。这个岗位又苦又累,阮华丰却累并快乐着,他每天早上班晚下班,一面跟着师傅学技术、学本领,一面刻苦钻研,寻找数控车床的规律和要领,渐渐成了公司数控车床的“顶梁柱”。
2014年,公司一款热水器控制阀出现了产品产量及产品质量的双重加工困难,极大地影响了对客户的交货率。为确保生产正常进行,完成对客户的发货任务,阮华丰临危受命,对生产夹具进行改造。他分析了当时的生产夹具,对加工方法提出完全否定的态度,然后力排众议,将夹具从中心定位改成了外圆定位。当时的车间主任甚至是生产工人,对他的改进都抱有怀疑的态度,认为外圆粗糙,会使定位不准确。但经过他改装后的夹具,生产效率增加了150%,合格率从原本的50%提升到了95%以上。阮华丰的这次改进创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2016年,作为数控车工技师,阮华丰调入春晖空调压缩机有限公司担任机加工班组长。当时加工压缩机机壳平面的6个螺纹孔,日加工量仅60个,而日需求量是200个,供不应求现象非常突出。阮华丰依据多年的经验,通过技术创新,使螺纹孔的日加工产量达300个,还实现了电动压缩机的高性能高寿命特性目标。热水器小排量控制阀,是公司的主导产品之一,原先产品在加工时总是有偏差,还容易报废,8小时产量为160个。阮华丰用反面的外圆毛坯定位,就避免了定位偏差问题,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8小时的产量为300个,为公司当月产生了数十万元的收入。
2023年,阮华丰调入公司CPM精益生产部门,该部门是为公司各个部门生产线自动化精益改善,解决部门各种生产难题。阮华丰接受的第一个难题是对燃气部门的燃气门站组件改善。在燃气门站的一个组件中,过滤器的马鞍口自动化焊接工艺,是整个燃气行业的一大难题,一直以来都是靠手工一步一步焊接,导致生产进度缓慢,员工工作强度大、成本高,外观粗糙不美观。阮华丰经过两个月不断的尝试、反复的验证,对无缝钢管前期下料孔与孔之间做到定位精度,采用四轴激光机一次性加工,第一步就把定位做到精准,员工只需用无极悬架吊,就能轻松地把气体组件安装到特制定位气动夹具上,对准钢管的小孔定位固定,按一下焊接机器人的启动按钮,完成过滤器马鞍口自动化焊接工艺。通过生产线自动化精益改善,燃气门站组件产能增加了一倍,外观也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在“比例阀下腔盖机加产线”改善中,阮华丰利用科学方法论,导入“标准作业”精益工具,将原孤岛式布局、单工序批量生产的管理模式,转变成按精益U型线布局、单件流生产的管理模式,并将原七道工序采取删除、合并、重组、简化原则,进一步优化工艺,缩短瓶颈工序时间,实现了生产效率提升270%,生产周期由7天压缩至1天,产品不良率下降超50%,引领了国内机加行业生产方式变革。在燃气过滤器产线的改善中,阮华丰在精益化的基础上导入自动化工装设计,让产品在工装上实现精准定位,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而后再导入卡诺普焊接机器人,实现过滤器A类、B类、C类焊缝的完美焊接,并将生产效率由原2人单班10台提升至2人单班30台,产线效率提升200%。PX42产线在精益化的基础上,导入自制低成本自动化后将该产线六道工序(绝缘测试、耐压测试、电阻测试、孔距检测、打标、包装)6人操作转变成1人操作,产线生产效率达到150%。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阮华丰25年如一日,在自己刻苦钻研数控车床技术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匠心精神进行了“传帮带”。每当公司下达新的攻关项目,他总是带领团队全力攻关,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培育了一大批精益绿带人员、精益黑带人员。
功夫不负有心人,阮华丰在平凡岗位上获得了不平凡的业绩:2017年被评为上虞工匠;2018年入选绍兴市工匠人才库,入选浙江省“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优秀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并荣获绍兴市“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被命名为“绍兴工匠”;2023年荣获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202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