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拂校园 廉韵润心田
——永和镇中心学校推进清廉学校建设侧记
通讯员 叶凯 全媒体记者 万均
![]() |
日前,永和镇中心学校围绕“清廉”主题,组织学生参与主题征文、书画创作比赛,引发学生踊跃参与,共收到作品142篇(幅)。经评比后,学校将获奖作品进行展示,从而在如沐春风氛围中将“清廉”种子播撒到师生们心中。
这是该校在推进清廉学校建设中的系列活动之一。
清风拂校园 廉韵润心田
——永和镇中心学校推进清廉学校建设侧记
通讯员 叶凯 全媒体记者 万均
校园处处 劲吹“清风”
踏入永和镇中心学校,一阵阵“清风”拂面而来。
步入学校行政楼一楼大厅,左侧墙面上,“春风沐桃李,廉洁润校园”的标语醒目亮眼,整体蓝白主色调显得清新素雅,灵动荷花跃然其间,无声激励着教师们: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一身正派,清白执教;一身正气,廉洁治校。再看右侧墙面上,犹如一座“清廉文化动态馆”,及时更新学校廉洁建设成果,展示着永和籍贤达清正为人、创新创业先进事迹。
“我每天经过这个大厅,走廊上的‘俭以修身、淡以明志’这句话总能让我停下脚步,细细品味。”五(2)班学生朱演这样说。显见,孩子们每日途经大厅,无声中接受着清廉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一次次精神滋养,让廉洁种子在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我校结合校园文化环境布设,将清廉文化基因渗透在校园环境中,打造风清气正教育氛围,让廉洁理念深植人心,达成日日浸润、无痕润泽的愿景,进而激励师生清正为人、正道前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范六均如此解释。
诚如斯言。记者观察到,在行政楼西面墙上,精心布设有一张硕大的《王阳明廉洁视力表》和王阳明的《何陋轩记》,字画相映成趣,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或展现古代清官的公正无私,或传递现代社会廉洁奉公的价值观等,既增添了校园景致,更在时刻警醒师生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自觉廉洁守正。
学校还巧妙利用走廊、楼梯等公共空间,布置了清廉格言。二(1)班教室外墙上,布置精巧的“清廉角”令人眼前一亮:墙面上不仅展示了古今中外的清廉格言,还通过学生清廉书法、清廉小报等作品展示,让学生们在课间休息时,不经意间就能读到这些格言,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清廉文化的熏陶。
此外,学校鼓励各班将学生创作的清廉主题手抄报、书法作品布展在教室墙面,使清廉文化日渐成为班级文化主旋律。二(2)班的学生何晨曦指着自己制作的手抄报兴奋地说:“看,这是我亲手绘制的清廉手抄报,上面的每一句话都是我精挑细选的。我希望通过这些格言,能让我的同学们也感受到清廉的重要性,并争做一个正直、诚实的好孩子。”
沉浸式体验 促廉“入心”
走进永和镇中心学校教学楼,你瞬间会被教室门口一抹鲜艳的红色吸引。去年,学校以当地革命英雄冠名班级,一张张小小的班牌记录着11名永和革命英雄代表的生平事迹,开启了传承、学习家乡红色传统文化的新旅程。
“通过班牌制作和上墙,学校希望让英雄们的光辉事迹和崇高品行日渐内化为激励学生守正前行的精神动力,这是我校推进清廉学校建设中推出的新动作。”学校党支部副书记潘贵仁对记者这样说。
近年来,学校鼓励教师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诠释清廉教育内涵,为学生树立清廉从教、清正做事的示范者,同时争做清廉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激励教师们专注教育教学工作,关爱每一位学生。“参与系列清廉主题教育活动后,我体会到,农村教育条件相对艰苦,但看到学生们成长,我觉得一切都值得。我会坚守清廉教育的初心,严谨治学,努力传播好正能量。”青年党员教师钟立飞坚定地说。
课堂是清廉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们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廉洁元素,加大对学生清廉文化课堂教育。思政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辨“清廉”含义及现实意义,锻造核心价值观。美术课上,教师激励学生们用画笔描绘心中的清廉世界。语文教师精心讲解《爱莲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我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体会到了要像莲花一样保持高洁的品质。”初中部学生姚熠如此感言。
为引导和激励学生加深对清廉文化的理解及现实意义,学校通过沉浸式研学、寻访式走访等形式,组织清廉文化研学之旅。学生们走进阳明故居,深入了解王阳明先生年少立志,虽仕途不顺,被贬至贵州龙场却悟道成功,其“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影响深远,而他为官时秉持的公正廉洁之心更是令人敬仰。学生王浙宇在参观后激动地表示:“站在阳明先生生活过的地方,我仿佛看到他在困境中坚守正道、廉洁奉公的身影,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做廉洁之人的决心。”
与此同时,学校组织学生走进“永和馆”,了解学习先辈清正为人、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走进何云故居,体验报纸印刷流程,激发崇尚英雄意识;参观家乡现代化企业、家乡新产业,提升家乡认同感;走进田间地头、现代化农场,感悟绿色新镇“稻香永和”,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此外,学校公众号上经常性展示清廉主题作品,包括清廉主题的文章、书画作品,以及清廉故事的视频展播等,及时推介给家长,引来家长纷纷点赞,也推动校园清廉文化教育成果向校外延伸。
清廉文化长廊成为学生们日日接受清廉文化的“磁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