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打造新时代
“枫桥经验”上虞样板
谢塘镇“四不出村”工作法荣获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
本报记者 金伟
![]() |
![]() |
近日,2024年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发布暨主旨论坛在安吉举办,我区谢塘镇《深化“四不出村”工作法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乡村版》入选2024年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
“此次获奖,是谢塘镇在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谢塘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谢塘镇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在原有“四不出村”工作法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特点,创新实施新时代“四不出村”工作法,围绕便民服务、矛盾调处、文化优享、兴业致富,努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乡村版。
20世纪90年代,谢塘镇从村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探索形成“群众办事不出村、矛盾调解不出村、信息咨询不出村、致富求助不出村”的“四不出村”工作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20余年来,乡村发展呈现新变化、新特点,谢塘镇始终把“八八战略”作为总纲领总遵循,持续深化“千万工程”,以建设“和美越乡”为目标,把脉村民群众新需求,深化拓展形成“兴业致富不出村、群众办事不出村、矛盾调处不出村、文化共享不出村”新时代“四不出村”工作法,着力打造一批“和美虞村”,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均经营性收入由5.49万元上升至109.18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3869元上升至4.7万元,人口总数从2013年3.58万人增加至2023年4.46万人,新增各类创客166人,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画卷徐徐铺展。
以增收起笔,给共富上色。20余年来,谢塘镇如何推动农民增收由“靠天吃饭”向“广开财路”蝶变?答案是:立足自然禀赋,搭工坊、优技术、引项目,千方百计引导村民发家致富,壮大农村发展的“富民果”,努力推动“兴业致富不出村”。该镇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周边企业生产需求,立足本地劳动力资源丰富优势,推动周边企业党组织开展跑乡进村“结对子”活动,通过共建“共富工坊”,引导企业把生产加工环节延伸到农村,推动村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目前,该镇共建成星级“共富工坊”8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0余万元,人均年增收约5万元。
架起一道民心桥,疏通万条暖心渠。20余年来,谢塘镇如何推动群众办事由“被动受理”向“主动上门”演变?答案是:立足群众需求,建队伍、请专家、送服务,尽心尽力帮助村民排忧解难,增添农村发展的“人情味”,努力推动“群众办事不出村”。该镇在晋生村设置老年食堂,辐射14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为辖区内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并针对东闸村、联民村、铲还湖村等距离较远村落,发动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联村干部等273人,组建“红色跑小二”队伍,为失能半失能、高龄老人等提供上门送餐服务。截至目前,老年食堂已服务辖区内老年人就餐5万余人次,“红色跑小二”共上门送餐1.5万份。
和风细雨解纷争,润物无声消隔阂。20余年来,谢塘镇如何推动乡间纠纷由“调解不便”向“高效化解”转变?答案是:坚持“枫桥经验”,设中心、创模式、聚乡贤,孜孜不倦引导村民坦诚相见,探寻农村治理的“最优解”,努力推动“矛盾调处不出村”。该镇在各村成立矛盾调处中心,提供信访事项办理、矛盾纠纷调处、公共法律讲解等服务,安排专人对群众矛盾纠纷进行“预约问诊”“坐堂门诊”“综合会诊”“定期回诊”。对村内重大、疑难和易激化的矛盾纠纷,整合村党组织书记、法律顾问、调解员等力量进行集体研究,并完善诉调、警调、检调、访调衔接机制,推动矛盾纠纷联动解决。今年以来,各村矛盾调处中心共受理群众诉求50余件,就地化解率达100%。
乡村文化“活”起来,村民生活“潮”起来。20余年来,谢塘镇如何推动乡村文化由“文化下乡”向“文化在乡”蜕变?答案是:深挖本土资源,造片场、办活动、建团队,想方设法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振农村面貌的“精气神”,努力推动“文化共享不出村”。谢塘镇立足梨特色资源,举办醉美梨园梨花节,涵盖“醉美梨园”赏花踏春、“梨花为媒、永不分离”相亲大会、“和美谢塘”乡村采风摄影大赛等活动,并鼓励青年村民登台当“主角”,参与梨园星空音乐节等活动演出,呈现集踏青赏花、摄影采风、激情献唱于一体的文化盛宴,相关活动多次被新华网、央视新闻、中国蓝新闻等媒体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