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山而行,求索“山林”发展新路径
长塘镇人大聚焦共富工坊“小切口”精准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成波
向山而行,求索“山林”发展新路径
长塘镇人大聚焦共富工坊“小切口”精准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成波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省级园林城镇、省级生态乡镇长塘镇地处上虞区西部偏南,是距离城区最近的南部乡镇,风光秀丽。全域森林覆盖率达60.5%,山林面积达3.6万亩,竹林面积达1.6万亩,负氧离子含量常年保持在1.05万/立方厘米以上,素有“绿肺”“氧源”之美誉。
近年来,长塘镇人大聚焦这片山林,履职尽责、解题破难,端好两山转化的“金饭碗”,通过谋划建设专注于中草药种植、兰花培育的共富工坊,努力走出一条“聚绿成业、点绿成金”的林下经济发展新路子。
代表力量入“工坊”
寒兰扎根青山中,花香随风传万里。12月初,浙江省第二届、绍兴市第十届、上虞区第六届寒兰展在长塘镇会篁村“竹乡兰苑”共富工坊精彩启幕。来自省内外兰协领导会员、各地参展兰商及兰花爱好者相聚会篁共襄盛举,也为“竹乡兰苑”共富工坊引来了一大波人气流量。
“只知道长塘是竹乡,没想到长塘还有建设得这么好的兰花基地。诸葛仙山下种兰草,兰花产业和长塘真的太搭了,这是谁想到的?”当赶来参加省会的各界人士这样惊叹,长塘镇几位牵头项目落地的人大代表心里格外甜。
原来,在素有“竹笋之乡”美誉的长塘,竹笋产业一直是当地的支柱性产业,约占农业收入的七成以上,但随着竹笋从业者老龄化趋势加剧,近年来竹笋销售收益走低,这一发展模式亟待改变,如何破题?
“了解问题、反映问题,推动解决问题是我们人大代表的职责。结合长塘镇‘东工、中闲、西农’的新产业格局规划,我们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深入走访调查,对接相关部门单位和协会,提炼出‘西农’区块‘增菜、添花、优药’的发展思路,靠前谋划共富替代业态,在助力长塘特色‘共富工坊’建设中注入人大力量。”长塘镇人大主席介绍,去年以来,镇人大积极走访全镇笋农大户、当地群众和周边商贩,了解现有笋农构架、竹笋产业效益、产销模式等,邀请当地笋农和农业专家展开座谈,整合竹笋产业发展意见20余条。
在这一过程中,人大代表们敏锐找到了一些转型“线索”——境内的诸葛山有丰富的药材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山中有白术、红花等500多种原生药材,当年曾吸引葛洪在山中采药炼丹,而长塘镇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过种植中药材黄精的历史;竹根泥疏松透气、排水性强、肥性不高,很适合栽培兰花,当地热爱兰花种植的农户众多,仅种植兰花上百盆的农户就多达400户!
通过前期调研,结合长塘实际,长塘镇人大撰写长塘兰花产业可行性调研报告,并在上虞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要求出台林下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的建议》。
发展新型农业需要改造林相、平整土地、搭建大棚、配置安装喷淋和温控设备等,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为提供技术指导,可以说是投入不小,产出未知。如何让笋农投身林下经济新赛道?长塘镇人大鼓励乡村能人,特别是发动部分人大代表来做行业领头人,承建共富工坊建设任务,为当地农民先蹚出一条走得通的致富路来。
于是,区人大代表、广陵村党支部书记胡志华和会篁村党支部书记罗立刚合作共建4个兰花大棚试水兰花的培育种植;乡村能人方建华投资300多万元的“竹乡兰苑”共富工坊项目顺利开建、投用;乡村能人胡根夫回乡投资近60万元种起了中药材浙贝母……一个个项目上马快跑的背后,是镇人大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设指标,促成土地流转,引进省农科院、相关协会等专业指导力量等方面作的诸多努力。
兰花香满“共富”路
隆冬时节,走进会篁村的“竹乡兰苑”共富工坊,只觉暖风扑面、春意浓浓,各色兰花绰约多姿竞相开放,清幽淡雅的气息萦绕四周。现场,不少游客、花友慕名前来赏花、购花;位于工坊一角的直播间里,主播正卖力介绍兰花品种,线上直播间人气满满。
“投资300多万元的一期项目建了4个温室大棚,每个大棚700平方米左右,目前已投入运营。投资近200万元的二期已经开建,将新建1000余平方米的玻璃大棚,也用于兰花栽培。”负责“竹乡兰苑”共富工坊日常运营的上虞区兰花协会会长方建华告诉记者,工坊集兰花培育、花卉展销、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是一个综合性的兰花种植产业基地。工坊还为当地兰农提供兰花种苗,负责兰花收购。
村民罗凤玉曾是一名家庭主妇,自从家门口建起工坊后,从未想过外出工作的她,心思开始活起来,她向方建华主动请缨承担起兰花照料培育工作。随着工作渐入佳境,罗凤玉也逐渐成长为一名兰花分根培育大师,开始教授他人培育经验,带动村民一起种兰花致富。“以前我干完家务活后总感觉很迷茫,不知道能做什么,现在生活有了盼头,村里人也更加尊重我,这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了。”罗凤玉感叹道。
“养了30多年兰花,没想到兴趣爱好现在还能‘变现’,已经有好多客户预订了我的兰花。”村民罗智达告诉记者,自己在自家闲置土地上种植了400多盆兰花,拿到工坊里摆放,方便游客参观购买,“镇人大还为我们组织了两期电商培训,在种兰花、想种兰花的村民都能参加。这让我们这些农民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网络把兰花卖到更远的地方去了。”
据介绍,长塘镇“竹乡兰苑”共富工坊项目已开始发挥向周边带动辐射的作用。通过闲置激活、物业联建、三资入股、村企合作等“大户+小户”的运营模式,一方面以流转土地租金分红的方式为农民增收,另一方面推进与各类线上线下商贸合作,利用花卉展销、电子商务、物流运输等多种方式增收致富。
“竹乡兰苑”一期项目建成完成后按照总投入的5%收益率进行发包,实现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以上,二期利用全村各零碎闲散林地、自留地推广兰花种植,年销售额可达8000万元,带动相关从业人员200余人。
竹林深处有“良方”
“富美广陵”映入眼帘!跟随长塘镇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人员绕过广陵村口的嵇康雕像,行驶数百米,在即将冲入连绵竹海的怀抱之时,占地30余亩的仙山优药共富工坊种植基地跃然眼前。
一片山外青山,绿野阡陌之上,是一大片套种的油菜苗,有许许多多“宝贝”正躲在下面保暖和生长,这“宝贝”正是位列“浙八味”之首的中药材浙贝母。
仙山优药共富工坊负责人胡根夫小心翼翼地用竹片拨开松软的黄土,挖出一颗小土豆形状,长出了一簇一指长白色根须的浙贝母:“我们从9月开始示范种植浙贝母,大概明年6月份可以采收。种植周期比较短,对农户来说种植风险也会小很多。”
据介绍,长塘镇有极为肥沃的黄泥性土壤,这一特性的土壤特别适合竹林生长,叠加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和冬暖夏凉的温度气候,也非常适合浙贝母的种植。“胡根夫是广陵村人,他回乡后看到村民守着绿色‘聚宝盆’,依然围着竹笋产业讨生活,便萌发了发展特色产业的想法。我们得知后,立刻与胡根夫一同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土壤检测、气候分析,为中药材种植寻找最适宜的品种和种植方案。”区人大代表、广陵村党支部书记胡志华介绍,大家帮着胡根夫一起查阅大量农业资料,请教农业专家,最终建议他以广陵村岙里黄宅岙基地为试点,示范引导广陵村农户积极种植以浙贝母为试点的中药材。
这一过程中,长塘镇人大还牵头组织“局长·代表面对面”活动,针对中草药种植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开展专题会诊,帮助解决用电、基地申报、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等问题。在长塘镇人大的支持和帮助下,胡根夫说干就干,投资近60万元、占地近30亩的工坊一期快速建设起来。
胡根夫说,共富工坊正努力给村里农户“打样”,走通种植、粗加工、销售这条路,引导更多村民一起种植,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大家一起把广陵村打造成为中药材种植村,手拉手富起来。
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浙江景岳堂医药有限公司提供的技术支撑,品质上乘的浙贝母在这片青山绿水间孕育生长,预计亩产在1000斤至1500斤,估计亩产收益在2万元左右。
兰花香飘致富路,中药材种植开出乡村振兴“致富良方”……一个个共富工坊的孵化下成长喜人的乡村特色产业,正推动美丽长塘坚定走向富美长塘。长塘镇人大将在山林相关产业项目上持续发力,助力长塘将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变为资产、资产变为资本、资本变为资金,走出一条靠山吃山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图片由长塘镇人民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