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戚罗燕
让千年古村留住根、守住魂、焕新生
陈溪乡太平山村,是一个隐匿于青山绿水间、有着2000多岁“高龄”的古村落,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产业规模有限、经营模式陈旧,导致村庄“养在深闺人未识”。为此,陈溪乡太平山村踏准时代节拍,聆听古村落脉搏,打好文化、美学、产业“组合拳”,不仅保住文化“精气神”,更提振产业“筋骨肉”。
养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开发并重的理念,产业与生态的和谐共生……太平山村融文旅农为一体,集养生、度假、旅居、研学等功能于一身,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活态传承,谋建养生“后花园”。太平山作为养生文化发祥较早、源远流长的宝地,东汉名道于吉曾在此筑馆炼丹,并著《太平经》;东晋葛洪亦在此炼丹成仙,使得此地被誉为道教发源地。因此,太平山村围绕“太平仙养清隐山居IP”,搜集、挖掘、保护、整合、串联养生历史文化资源,一方面,打造百草园、中草药景观样板展示园、中草药研学实训基地等文化载体,植入茶艺香道、板栗采摘国风汉服、山野露营等新玩法,推出形养、艺养、膳养、调养、习养“五养”体系,让市民和游客“在旅游中养生、在养生中旅游”。另一方面,邀请老中医进村义诊,开设养生课程,结合节日推出康养端午、重阳敬老等养生活动,探索“养生真经”,打造虞南自然养生“后花园”。不仅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美学赋能,掀开古村“新盖头”。凭借太平山村的自然风光、民俗资源和历史遗迹,当地以“旧瓶换新酒”活化利用闲置老屋,涌现了民宿、茶坊、竹艺工坊、研学基地、艺创工坊等“水土相服”的美育地。如郑三俊居住过的“一品堂”,修旧如旧成“清亮馆”,成为廉洁教育基地;“太平花境”地保持原有作物的基础上,将花园、农田、竹林与古建筑融为一体,打造“菜园+花园”宋风宋韵综合休憩场所,实现“春赏花,夏采莲,秋收芝麻,冬挖藕”的乐趣;“清隐山居”工坊与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联合打造成“虞理共进·艺创工坊”,创建“艺宿共享空间”,探索“农+旅+艺+学”融合发展路径。
业态提升,激活共富“源头水”。太平山村挖掘大山里无人问津的野草根,发展林下经济,将不起眼的“黄精”变成了炙手可热的“黄金”,实现农业绿色化转变、生态资源创造性转化。陈溪乡整合省农科院、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上虞区中医医院等20家联建单位资源,成立“太平山·干溪里”农业产业链党委,举办直播带货等活动,以“党建链”领跑“产业链”。针对市场反馈的黄精产品单一、包装不够精致等问题,太平山村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结合潮玩元素,丰富产品线,与乾升酒业、苦甜咖啡等企业合作,研发出黄精甜品、黄精酒、黄精糕等10余种衍生品;与科艺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携手,设计出7款年轻化黄精包装,提升黄精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黄精产业作为振兴乡村的“新引擎”,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解决了众多村民的就业问题。
青山环抱,溪水潺潺,古韵新颜,文脉延续。如今,失修的建筑焕新了,乡村景点上新了,经济业态更新了,乡村旅游热起来了,在外的打工人也返乡了,陈溪乡太平山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逆生长”,以青春的姿态“返老还童”,转身蝶变。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正在斑斓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