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娘家人,做暖心事,
让新居民“有家”更“有爱”
汇“流”成“合”书写“新”篇
盖北镇让新居民乐享新生活
本报记者 楼丽君 戚罗燕 通讯员 胡丹
盖北镇是我省最早种植葡萄的乡镇之一,曾经葡萄产量占据全省“半壁江山”,有着“江南吐鲁番”之称。作为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大后方”,盖北镇户籍人口仅2万多人,却有3万多新居民“安营扎寨”。这些新居民来自全国27个省份,涵盖36个民族,他们的方言五花八门、南腔北调,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充分展现了天南地北的多元文化风貌与“万种风情”的民族魅力。
然而,文化观念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如何确保他们住得下、稳得住、融得进、过得好,成为了盖北与上虞其他乡镇最大的不同,也为当地的服务与管理带来了考验。为让新居民在这里安居乐业、落地生根,盖北镇以“共建、共融、共治”为目标,全面规划、精心部署,从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到生活变迁的各个方面,从就业创业到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提升,全覆盖规划、全过程用心、全方位发力,努力营造一个让新居民能够感受到融入感、尊严感、归属感的生活空间和工作环境。
当娘家人,做暖心事,
让新居民“有家”更“有爱”
在盖北镇兴海村新居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幅幅温馨和谐的画面映入眼帘:文化运动公园里亲子欢声笑语,乡村书房内书香四溢,菜市场旁商超林立,生活便捷而惬意。该中心以园区宿舍为核心,集管服中心、幼儿园、老年活动室、公寓等设施于一体,不仅为新居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条件,更通过不定期举办的“我们的节日”庆典与“村晚”等活动,精心打造了“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一楼村史馆内,榨菜非遗工艺的传承与来自29个省、24个民族的新居民在兴海村和谐共生、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交相辉映。二、三楼的新居民公寓,成了他们温馨的家。湖南籍郭先生一家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晚餐后,他带着女儿,悠闲地散步,逛超市、看展馆、享受乐园的乐趣。“工作单位和幼儿园近在咫尺,生活极为便利,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馨。”郭先生幸福感溢于言表。
兴海村是盖北镇以心留“新”的一个缩影。作为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后勤服务基地,盖北镇深知新居民对衣食住行及商贸服务的需求。为此,镇里斥资1.5亿元,打造集酒店、餐饮、休闲、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商贸综合体——“幸福里”商贸中心。这里已成为盖北地标,知名商贸服务品牌纷纷入驻,人流量与日俱增。
在教育方面,盖北镇中小学校纷纷设立“流动花朵”假日学校和“石榴红”家园,为新居民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镇里还开展少数民族服装秀、民族团结教育项目、主题讲座、暑期爱心托班、春泥计划等系列活动,营造“新新向荣”的和谐氛围。
托起“美好愿景”,不仅依赖于高效、便捷的硬件设施和全面、完善的制度机制,更离不开贴心、暖心、用心的服务。当珠海村的新居民苏先生家庭遭遇不幸时,盖北镇社工站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安排社工上门探访,并启动“以新助新”特色关爱服务项目,将爱心善款递交到苏先生手中。
在盖北,温情的“新居民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小小的暖心行动凝聚成服务群众的大能量。以“微服务”托起“幸福梦”,盖北镇成立“暖流驿站”“流动党员之家”,举办新春招聘会、流动党员春训等活动,并创新推出“两榜一清单”,为新流动党员发放报到“第一课”大礼包。同步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新增驾照申领等便民服务项目,累计可办事项达319项,进一步擦亮“暖流有为”品牌。
越剧《相爷堂内把话传》、小品《天上不会掉馅饼》、绍兴摊簧《九斤姑娘》……12月20日晚,以“走亲连心 文化共富”为主题的上虞道墟·盖北文化走亲文艺晚会活动在盖北镇丰富村文化礼堂举行,吸引众多新居民前来观赏。
为汇聚文化“新”力量,共筑精神“新”家园,盖北镇利用世外萄园小酒馆、文化礼堂、党群服务中心等平台,开展文艺汇演、送戏下乡、志愿服务等活动,并结合传统节日,组织艾饺制作、手工月饼制作等文化活动,累计播放电影上百场,极大丰富了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食”放心、“住”无忧、“行”便捷、“娱”丰富……盖北镇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当好娘家人,做实暖心事”的承诺,让新居民在这里不仅“有家”,更“有爱”。
当牵线人,办省心事,
让新居民“有业”更“有为”
“盖北,是一片人口集聚的创业热土。”盖北镇“幸福里”商圈商超主理人、温州籍商创客李千千动情地说,“在盖北‘幸福里’商创集聚区,我不仅享受到了人口红利带来的市场机遇,更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可以说,盖北的商贸服务业潜力无限。”
就业创业,一头连着经济大势,一头连着千家万户。面对新形势,盖北镇紧抓上虞建设“创客城市”的新风口,谋深做实“萄园有才”创客品牌,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 开办“创客营”、集成“创空间”、优化“创服务”,进一步集成商创空间、盘活农创空间、做精文创空间,让青年创客们能够会创业、创成业、创好业。
青创沙龙激发思维火花,“萄园课堂”点亮生活智慧、创客艺术节点燃激情……“萄园有才”创客营以“零门槛”招生为特色,立足创业操作难题与现实需求,面向新老居民无条件开放,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学到一技之长。创客营推出“零基础”授课模式,通过创业基础课+技能进阶课的课程体系,帮助青年创客从0到1夯实创业“基本功”,同时订制技能“进阶”课程,推动青年创客进阶式、细分类创业。此外,探索“零投入”实操模式,与学校、商业商圈合作,构建实训基地共享、实践岗位互通的教育模式,让授课结业的学员去意向行业免费蹲岗实践,“零投入”实现学践转换。
为拓宽创客的创新创业空间,盖北镇整合多方资源,打造农文商“百亩万方”创客集聚区,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首年租金优惠、年度最佳创客奖励等。盖北镇党委书记吕彭表示:“我们根据不同类型的创客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了创业空间。如‘幸福里’商圈腾出了5300多平方米的空间吸引商创客,野藤葡萄公园流转了122亩土地吸引农创客,世外萄园小酒馆周边整合了1000多平方米的空间吸引文创客前来创业。”
针对青年创客实际情况,盖北镇还优化服务,与5家金融机构携手,为创客提供“创业贷”;梳理“一村一幢楼”闲置空间,打造“青创驿站”,首批推出20间30至40平方米的青春公寓,并配套出台创客入驻租金减免相关政策,解决青年创客“居在何处”的问题;在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创客服务”专窗,提供创业开店一站式便捷服务;邀请创客导师、业务骨干组建“导师帮你忙”24小时线上答疑平台,定期开展“青创咖”创客联谊交友活动,满足青年创客“创而有伴”的需求。
从最初的创业梦想,到如今的落地实践;从政府的全力扶持,到创客们的奋力拼搏;从单一的创业空间,到多元化的创新生态,盖北镇努力为新居民打造“筑梦空间”,让其有机会、有能力、有意愿留在盖北。
当引路人,办贴心事,
让新居民“有治”更“有序”
在盖北镇,珠海村作为“枫桥经验”的典范,至今保持着消防安全事故零纪录,矛盾纠纷也得到了有效化解。“我们楼宇内和谐稳定,小事不出楼,矛盾不上交,这得益于我们有效的管理机制。”珠海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马海江自豪地说。
早在2018年,珠海村创新采用“村供地、镇补资”模式,新建物业楼并出租给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企业,为企业员工提供了60间宿舍。珠海村的成功实践为盖北镇探索“一村一幢楼”出租房改革提供了经验。随后,盖北镇由区、镇、村三级共同出资建造“一村一幢楼”,面向企业开展规模化集中出租,实现新居民员工统一住宿管理。至2022年,盖北镇更是将各村中租住新居民超过30户的“一幢楼”划定为微网格,并配备微网格长,以此探索“警企村格”联动的精准治理新模式,进一步提升新居民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盖北镇秉持“以新管新、内外共治”的理念,成立新居民临时党支部,推进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乡情自治”模式。同时,在新居民中组建了多支志愿服务队,如“野藤先锋”“一家亲调解”“乡音宣讲”“红袖章巡防”等,并创新设立了“老乡调解室”,营造“乡民乡心融乡亲、乡音乡情化乡愁”的浓厚氛围。
来自重庆的崔坤海是“老乡红袖章”巡防团一员,他在盖北生活了20多年,深知调解矛盾纠纷需要亲近、尊敬和韧劲。“有时找一个老乡不管用,那就得找两三个老乡一起做思想工作,一次两次不成功,就得慢慢磨。”崔坤海说道。一次,在执勤中,他目睹了两辆电瓶车在路口轻微相撞,双方因小事争执不下。老崔见状,立即与巡防团成员一同上前调解,最终双方和解,矛盾得以化解。
“盖北镇推出政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服务,真是帮了我们大忙!平时上班没有时间或者没办法立刻过来办理业务,现在可以在周末节假日过来办理,几分钟就办好了,很方便,也很贴心。”近日,来盖北镇便民服务中心办事的新居民赵先生感慨地说。
为促进政务服务提质、提速、提效,盖北镇推出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从8小时向“白+黑”“全天候”的转变。通过增设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区,设置综合服务、征信查询和社保查询等智能终端,涵盖政务2.0平台520项高需求事项,让新居民随时都能享受到便捷的政务服务。同时,上线“智慧盖北”小程序新居民版块,提供新人登记、招工信息、就医信息、办事指南等多项服务,实现服务“零距离”。
接下去,盖北镇将以新居民需求为导向,继续创新搭建平台,特色引领、连点成线、以线带面,打造“阵地共建、活动共联、队伍共育、文化共享”的文明实践综合体。整合对接各方资源、改革创新治理模式、提档升级服务方式、开展特色文体活动,不断深化共建内涵、激发共融活力、扩大共治成果,画好共享“同心圆”,持续擦亮“葡天盖地 新新向荣”新居民服务品牌,让新居民在盖北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