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教育周刊·课堂内外

做“活教育”,还学生“自由天空”

  将“课外”引入到“课内”

  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对知识的获得犹如打开了一扇新大门。例如科学课中,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的章题便是“观察生物”,要求学生观察蜗牛、观察蚯蚓,直至学习植物分类、动物分类、物种多样性等。

  学生对新事物的学习兴趣虽然十分浓厚,但由于学业重,很少会有时间去亲近大自然。学习的思维被禁锢在课本内,缺少亲身实践探究,就算是身边经常出现的小昆虫也不熟悉。而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三维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让学生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显然,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无法达到该目标,改变教学方式迫在眉睫。

  为此,笔者将课内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时,不局限于课本上的图片,时常将校园内的一些常见动植物带入课堂,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观察。在学习昆虫结构时,亲手去采集校园内的小昆虫,如蜜蜂、小蚱蜢、蝴蝶等。有了“实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不再是“捧着”书本背,而是拿着放大镜360°自由地观察,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味。

  变“想要”为“设计”

  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课堂上观察了一些小昆虫后,发现学生对昆虫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于是对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

  老师问:“你们还认识哪些昆虫?”

  “这些昆虫分别生活在怎么环境里?”

  ……

  学生开始纷纷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答:“蚂蚁”“蟑螂”……

  “不同的昆虫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可以去调查统计它们。”老师趁势指导:“让我们一起来设计方案对校园的昆虫群落的组成进行调查。”

  于是,班级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如何调查校园昆虫群落组成?并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分享讨论,经过不断修改之后,最后确定了研究方案。

  调查方案:将学生分成4组,每小组设10名成员,分别在校园的四个不同位置,布设10m×10m的样方,调查其中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分别为篮球馆边草地、实践活动场地(菜地)、白马湖边灌木地、听松园。调查采用白天捕捉的方法,每隔3天,在早上、中午、傍晚进行采集,每次采集持续15分钟,共采集四次。

  同时,设置鉴别小组,每次将采集获得的昆虫进行鉴定,并且将鉴定结果进行记录,在采集活动结束之后,再进行统计捕捉的昆虫名称和数量。

  由“动笔”转变成“动手”

  在行动中发现问题

  想想简单做做难,虽然有了“设计方案”,但实际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比如“如何在样方处采集”“用什么工具合适”“采集的昆虫如何收集”“怎么鉴别昆虫”等。这些问题,应该都需要由学生去发现和解决。于是,笔者在没有提醒的前提下,先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一次模拟活动。

  学生一开始不以为然,“捕捉、鉴定、统计,就这么简单三步。”学生信心十足地去捕捉昆虫了,但不一会回来时表情非常沮丧。

  学生:“捕捉蚱蜢时花了很长时间才捉到。”

  “小蜜蜂不敢捉。”

  “蚂蚁太多了,根本来不及。”

  “椿象太臭了。”

  ……

  因此带回来的小昆虫并不是很多,由于昆虫种类繁多,各物种之间形态相近,名称也多种多样,因此在鉴定具体的物种名称时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不知该查什么资料。在统计时,怎么记录?学生们也有不同意见。直到这时,学生们才发现:想要认真做完一个研究,需要更加充分的准备。

  对此,笔者引导学生细化问题,比如要准备好工具,如捕捉网、消毒瓶、酒精、纸巾等等;鉴别时也要找好鉴别的工具,如《MOVE图鉴昆虫》《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记录时也要设计好表格,方便后续的统计;同时对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也做好充分的准备。于是,我再次组织学生讨论设计方案,细化各个环节,并将讨论的结果进行记录。

  从“教室”走向“校园”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有了充足的准备,学生便开始了调查,活动开展得也十分顺利。学生忙忙碌碌地走出教室,分别到各自的采集场地进行捕捉,然后将捕捉的昆虫带回教室进行鉴定、统计。

  笔者惊喜地发现,各小组内学生自发地进行了分工合作,如有专门的捕捉员、消毒员、观察员、鉴别小队、记录员等,每一位学生在各自擅长岗位上发挥了作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课堂由“教室”走向了“校园”,学生们活动的空间大了,学生便能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些是无法在教室内能够获得的,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课外”反哺“课内”

  内化学生所学知识

  经过本次活动,学生认识了许多校园内的常见的昆虫,对校园内昆虫的分布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校园、对家乡的生态环境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同时,学生在观察时需要使用放大镜,熟悉了工具的使用技能;在鉴别时需要认识昆虫的结构特征,需要使用检索表,这使得学生主动地巩固了有关检索表的知识内容;在统计时需要设计表格,这些就是我们七年级科学所需要的掌握的知识内容。

  这样,将课内学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将“学”与“做”相结合,而“做”又将所学习的知识不断进行强化巩固,真正内化成学生技能技巧。

  经过以上的活动,学生主动获得了许多知识,也感悟并学会了如何做到学以致用。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巩固学生的习得的成果,笔者鼓励学生参加各项比赛。将本次活动的成员取名为“虫虫特工队”,由学生将本次活动情况、特点、体会等进行整理,撰写成“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报告”——《xx校园昆虫群落的组成调查》,再经过不断的整理及修改后,报名参加第37届绍兴市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得绍兴市二等奖。学生的努力有了回报,活动的积极性更加高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曾经提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能够改善生活;教育和生活始终共同进步。”这与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思想相契合。学生知识的获得,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都是在平时的学习实践中日渐养成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大自然,真正的学习是在各种情景中发生的。

  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时,力求做到让学生“教学做合一”,将“做”为中心,给予学生“做”的自由空间,围绕“做”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从而在教学的同时又达到育人的目的。


上虞日报 教育周刊·课堂内外 00008 做“活教育”,还学生“自由天空” 2024-12-14 上虞日报2024-12-1400011;上虞日报2024-12-1400013 2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