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绿色引擎” 释放“生态红利”
我区鼓励山区乡镇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本报讯 (记者 胡薪) 向绿而行、逐绿而兴,不断绘就生态和美、绿色发展的自然底色,是我区盘活山区林业资源、实施绿色转化的发展目标。近年来,我区鼓励山区各乡镇因地制宜,共建共享念好共富经,积极探索发展林下经济,进一步释放“绿水青山”经济价值,推动生态优势更好转变为发展优势。
陈溪乡是较早发展林下经济的虞南山乡之一,该乡严格落实林长制,统筹做好林业资源综合保护利用,依托专业化和规模化优势,持续扩大“黄精”品牌效应,全力打造强村富民“新引擎”。进入冬季,被群山环绕的陈溪乡太平山村依然一片绿色。林下,黄精悄然生长。太平山村利用闲置土地打造了黄精共富工坊,推动黄精深加工制作,计划建设我省首个黄精现代化林下经济示范园区,目前已种植黄精45万余株,总面积超1200亩,市场需求持续增加,黄精综合产值有望突破1000万元,年均带动60余位村民就业,用工人次800余人次,实现村民增收100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20余万元。
同样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下管镇,致力打造以中药材为核心的林下经济,借势搭载现代农业科技,助力山区“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持续激发管溪大众创业激情。位于新庄村的灰树花农艺农机融合试验基地,立足本地丰富的板栗资源,巧用板栗枯枝、板栗壳作为培养基料,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精细的管理,成功实现了煲汤食材灰树花的人工量产。今年,基地的灰树花迎来了丰收季节,每亩产量高达1.25万朵,销售供不应求,为当地村民提供了致富增收的新途径。前不久,该基地入选为2025年省农业“双强”支持建设项目,培育技术和附加值将进一步提升。
这些都是我区紧扣绿色转型、美丽富民发展导向,推动绿色转化工作的缩影。据了解,我区拥有广袤山区、丰富林地资源,护育责任较重。立足生态美、百姓富的出发点,我区全面加强林草征占用监督管理,全区森林草地资源总量逐年稳中有升;我区还组织义务植树活动200余场,建设健康森林2.4万亩、美丽生态廊道3.85万亩;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7个、省生态文化基地8家等;出台全国首个《生态系统存量碳汇核算及使用管理办法》,完成首笔存量碳汇交易;退化林修复1466亩,千万亩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完成7456亩;坚持依法治林,对涉林案件保持高压态势,推进森林资源违法违规侵占行为查处整改“动态清零”,守牢自然生态安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