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泽家乡 德润学子
——教体系统精心组织秋季研学实践活动一瞥
研学·践行·体验
“2018年,我区成功跻身‘浙江省整体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试点区’。几年来,我区立足‘研学、践行、体验’理念和思路,精心布局研学旅游基地,全力打造‘全域研学’先行区,从而擦亮‘行泽家乡、德润学子’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品牌。”昨日,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对研学实践活动如此定位。
近几年来,教体系统立足实际,主动联手相关部门,积极倡导并务实推进研学实践活动“动”起来:
——注重顶层设计,明晰研学旅行定位。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办有品质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之一。为此,区教体局加大对各校研学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管理,要求各校将研学实践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注重主题设计、活动安排、安全管理等,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活动,不断发展学生的品德、知识和能力相融通的综合素质,阶段性组织特色主题活动等。
——挖掘研学核心内涵,构筑“全域研学”格局。“十四五”期间,我区中小学研学旅行将着重打造长三角地区“孝德教育研学目的地”。有鉴于此,我区充分整合上虞孝文化基地资源,与乡贤文化、春晖文化建设等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建立“五线三圈一主题”研学发展格局,依托“虞山舜水”风光人文历史、优秀非遗文化、城乡建设成就为载体,以区、市级研学营地为大本营,行走、食宿、研读、亲历、体悟为过程,挖掘三大研学圈内研学点,串点成线,设计开发5条精品研学主题线路,日渐建立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大格局,全域、全面扎实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
——整合基地资源,培育精品研学基地。近几年,教体局扎根上虞大地,注重优化研学资源,联合多部门征集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实践选备基(营)地;利用开发就近资源,紧紧依托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将域内革命旧址、名人故居、乡村景区等场所串珠成链,设计优质研学路线,建立并公布“上虞区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资源库备选基(营)地”名单,向各校提供区内研学旅行基地“菜单”。截至目前,已打造研学路线20余条。
与此同时,教体局联合区文广旅游局、文旅集团、消防救援大队等部门,通过优化保供服务、实施数字场景评价等方式,打造高品质研学基地。截至目前,共建有2个省级研学基地,13个市级研学基(营)地,78个区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营)地。
——打造特色研学教育,完善研学发展体系。深化校地合作,开发特色研学课程,构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衔接”研学教育课程体系,重点针对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组织开展每生每年最高6天的常态化研学。同时强化研学实践,各校在组织研学活动中,根据不同年龄学生,通过“任务书”“点菜单”等形式,明晰研学梯度目标、重视实践体验、强化合作学习,满足学生“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研学需求,真正在研学活动中实现沉浸式体验、项目化学习、融合式教育有机结合。
与此同时,各部门加强联动,合力完善研学发展体系。依托文旅资源、公益场馆、产业基地、高校名校、特色小镇、现代农庄(生态园)等基地(营地),逐步形成以“文旅、农旅、军旅”为主线,以人文历史、山水风光、现代产业、非遗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类型多样、效果明显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教体系统注重研学规范管理,严格落实研学活动报备、安全管理等制度,力促规范化;要求各校精心组织研学活动,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安全管理、组织前往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让线路从单一向多样发展,线路内容从游玩向深读学习发展等;鼓励各校注重研学效果延伸,研学旅行后,组织学生将研学课题和成果进行梳理、提炼,通过PPT、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汇报展示,采取征文、摄影、绘画比赛等后续活动,巩固学生研学实践成果,开展好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生素质报告单等。
“研”出感悟 “学”出真知
“微云澹澹碧天空,丛桂香生细细风。”秋季煦风拂,正是研学好时节!
近日,春晖外国语学校组织七年级新生走进春晖校史文化陈列室和红色基因教育基地,沉浸式研学“红色文化”。学生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学习感悟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观摩上虞珍藏的首译本《共产党宣言》等,感触良多;开展集体诵读,当读到叶天底烈士家书中“大丈夫生而不力,死又何惜,先烈之血,主义之花……”学生们动情地演绎起叶天底的“热血之歌”。这跨越时空的百年对话,让革命先烈当年的誓言之声穿透历史,让红色历史和红色人物跃然眼前,让学生们的感受更加深刻而真切。有学生感言:“身临其境,我热血沸腾;今天感动一阵子,将来受用一辈子。”
校领导感言:研学实践,既是引领学生放松心情、放飞心灵的载体,也是激励学生增进家国情怀、感悟励志的活动,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之一,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研学旅行始终,通过研学旅行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实践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诚然若是!研学,是行走的课堂,它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玩与参观,而是一次开阔眼界、品味人生的成长之路。近日,小越街道中心小学孩子们分别前往大通农场和桃溪谷开展秋季研学活动。体验农事活动中,孩子们通过互相帮助、分工合作,收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荣与幸福;参与拓展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还有奇幻的轨道影院美妙体验,更是感悟到科技的魅力……通过研学之旅,孩子们放飞心灵,开阔视野,增长了知识,进而增进了爱家乡、爱劳动、爱科技等意识。
研学实践,应是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校外教育课程,也是落实五育并举的有效载体。精心组织研学实践,可引领学生们亲近自然,真正感悟和收获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进而提升综合素养。不少学校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提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能力,让教育回归生活的本位。近日,华维文澜中学组织七八年级学生开展了沉浸式研学活动。七年级的学生们先后来到丰惠文史馆和胡愈之故居,徜徉在千年古街,仿佛穿越时空,体会到历史的厚重,触摸到古城文化的内涵;在丁宅桃溪谷,学生们走进研学教室,获得了亲手制作稻花束的机会,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八年级学生来到陈溪,走进王阳明游学馆,聆听王阳明的传奇故事,感悟其“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仿佛穿越回那个充满哲学思考的时代。而后,在见证了先辈英勇与智慧的新四军后勤基地,学生们深入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也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重要性。
研学活动,也需不断创新载体,努力让学生们乐学并真正有收获。近日,崧厦街道中学组织学生走进浙江恒洋伞业,企业负责人带领师生参观了伞企的成品展示空间,就企业发展、产品类型、生产流程、合作对象等做了介绍。“伞的品种真的好丰富,既实用又美观,崧厦真不愧是中国伞城!”710班高云钐同学激动地说。接着,学生们亲眼见证了现代化生产线上的高效运转,仔细观察了各种制伞机械的操作过程,了解生产流程的每个环节。在现代化缝伞器械前,一组学生动手实践,合作缝制一把庭院伞,另一组学生一起将其他配件组装完成。看着自己制作的成品伞,学生们脸上洋溢起开心的笑容。
“我们此次携手校外企业开展研学实践,旨在引领学生拓宽视野,感受家乡伞业的发展活力,增强爱国爱乡情怀,激励学生自觉锻造核心价值观,进而正道前行。”学校相关领导如此说。
“研学旅行,需要进一步提高站位,让学生们在‘行走的课堂’中增长见识、收获新知,真正让学生用眼观赏自然和世界,用脚丈量家乡土地,用手做自己能做的事,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更好地助推‘青春之城’建设。”昨日,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