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教育周刊·课堂内外

书信:架起沟通桥梁

  这孩子有些不合群

  小陈,是一位个子高高的女生。每次路上看到我,她都会很有礼貌地向我问好;上课时,她总是非常认真地记笔记……我第一印象觉得:这肯定是一个乐观认真的孩子。

  但在此后的日子里,我发现:小陈似乎并不喜欢热闹的环境,好像有些不合群。她与同学相处时,总显得有些沉默寡言;课间时,别的孩子都在谈笑风生,她却一个人坐在教室窗边看外面;中午吃饭时,她总是独自一人就餐……

  小陈的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次课余时间,我把小陈叫到了办公室里,笑着问她:你下课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别的同学一起玩呢,是不喜欢和他们玩吗?

  没想到,小陈的回答很迅速:因为和他们玩很无聊,没意思!

  这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青春期,活泼好动,很喜欢和别的孩子一起沟通玩耍,为什么她会觉得无聊没有意义?这背后肯定有原因。

  我接着问她,那你觉得我们几个老师怎么样呢?

  我突然发现:小陈的眼睛里出现了光:我特别喜欢上科学课,觉得非常有趣。其他老师的课也都蛮好的。

  小陈的回答很简短,但通过谈话,我意识到,这个孩子肯定有故事!我得深入了解一下小陈的家庭情况和小学时的学习情况。

  合力呵护成长

  从教以来,我有机会接触到各具个性的家长,由此深刻感悟到:只有走入孩子的家庭,以爱为基调,将心比心,才能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才能赢得家庭的配合,才能家校合力呵护好孩子健康成长。

  因此,我很快和小陈的妈妈取得了联系,并深入交流,从而让我对小陈有了新的认识。小陈的家庭情况十分复杂,现在是爷爷带着她生活,家里基本上没有人管她的学习。由于身处这样的家庭环境,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关爱引导,使得小陈产生了与普通孩子有些不同的思想性格,甚至引发不合群等心理问题。

  好在小陈很懂事,爱学习,所以小学时候成绩也在班级中名列前茅。我和小陈妈妈聊了很久,并取得她的信任,她表示:以后会多关注小陈在家的各种情况,及时和我沟通。

  初中阶段是孩子的叛逆期,特殊的家庭情况造成小陈人际交流有障碍,如果不加以引导教育,后续可能会出现问题,得想办法帮助她!

  如何使小陈融入班集体,更快乐更健康地度过学校生活?我真诚地与其他几位任课教师商议对策,他们纷纷出谋划策,并答应全力配合,携手呵护小陈成为一个真正积极乐观的孩子。

  考虑到小陈很喜欢我的课,对科学也很有兴趣,因此我加大和她谈心谈话频率,努力增进她的信任。各任课教师也加强与她沟通,孩子慢慢有了一些变化。

  书信架起沟通桥梁

  但在与小陈谈心中,我总觉得她有些顾虑,好像是有话要说,但是又说不出来。这可怎么办?

  一天下课后,我刚走出教室,没想到的事发生了:小陈追上来,并向我递上了一盒润喉糖,并附有一张纸条:老师,注意喉咙。

  这孩子竟如此有心!我很感动,也知道这是她用自己不多的零花钱给我买的!

  感动之余,我由纸条想到:她不善表达,我可以试一试用书信的形式和她沟通呀!

  于是,我精心写了一封书信,连同一盒棒棒糖一起交给她。在这封信里,我写道:老师希望:这封信是我们加强沟通的开始。以后,你有任何困难或想法,都可以写在信里,把信放在我桌子的第一个抽屉里。老师一定想办法帮助你!

  小陈似乎很喜欢用书信沟通这样的形式。第二天上午,我就在抽屉里,收到了她的回信。就在信中,小陈打开了心扉,对我说出了自己很多的困惑和想法,有关于对爸妈的想法,有对各学科的看法,有与同学间交往中的困惑……我也在回信里一一做了分析指导,并加上了很多鼓励的话语。

  由此,书信往来就成了我和这个特殊孩子秘密的沟通方式。书信中,交流的内容也日益拓宽,既有聊家庭生活的,也有聊学校生活的,还有聊学习上的。有时她还会在信中夹着几张写着题目和知识点的纸条给我,让我给她解答。

  我认真对待小陈的书信,对信中提及的积极想法,进行肯定和表扬;对信中流露的一些负面情绪,则进行安慰疏导;对信中提出的困惑,耐心进行引导……

  随着一封封书信的来往,我惊喜地发现,小陈有了明显变化,她开始主动和其他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了,脸上的自信笑容越来越多,各任课教师也纷纷反映其学业成绩不断在提高。

  相处了一年半之后,因为家庭原因,小陈转学去了其他学校。临行前的一天傍晚,她特地找到我,弱弱地问我:老师,我以后可以继续与你通信吗?

  当然,老师十分期待!我迅速而大声地答复她!

  小陈虽然转学离开了我的班,但我俩间的书信依然没有停止,有时我俩也会用QQ交流。她总会和我分享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和感悟,看到她勇敢面对困难时表现出来的坚强,我及时点赞;读到她遭遇到了不如意时,有担忧,更多的是及时送上鼓励,希望她勇于接受磨砺,进而得到成长和蜕变。

  一位哲人曾说:教师的爱是用深情融化学生心灵久积而成的坚冰。确实,每个孩子因经历各异,都会有个性差异,需要教师及时送上帮助。特别是面对特殊情况的学生,我们要精心创设合适的教育环境,精准抓住良好的教育时机,因人制宜,找到因人施策的沟通方式,及时送上助力,悄悄地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积极勇敢、向上向善的种子,并静待花开!

  教育专家林高明老师认为:“学习与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点化与润泽生命。”并由此提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此言有理!

  初中阶段,孩子们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正处青春期的孩子心里往往会有许多秘密,如果教师能注重及时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并用巧妙的方式加强与孩子们互动,取得孩子的信任,打开孩子的心扉,进而与孩子进行深入灵魂的对话,那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引导和教育效果。

  我曾经与班中一位特殊孩子有过一段书信交流……


上虞日报 教育周刊·课堂内外 00008 书信:架起沟通桥梁 2024-10-12 上虞日报2024-10-1200009;上虞日报2024-10-1200012;上虞日报2024-10-1200013 2 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