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民宿,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推进上虞民宿经济有序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楼丽君 戚罗燕
![]() |
![]() |
![]() |
![]() |
![]() |
![]() |
![]() |
特色民宿,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推进上虞民宿经济有序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楼丽君 戚罗燕
住宿不仅是过夜的“落脚处”,更是心灵的“栖息地”。
近年来,简单的“洗、息、睡”型民宿已很难满足消费群体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希望把住宿融入旅行之中,进行有温度的住宿,有灵魂的生活。
依托虞山舜水的自然风光,越来越多的上虞民宿经营户将故事、情怀、艺术、体验等写入风景,将古韵与时尚、烟火与朝气融入惬意生活,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A
抓活动添新意,变“观光游”为“体验游”
暑假虽已结束,位于岭南乡东澄村千年梯田旁的那园民宿依然忙碌不停。随着中秋和国庆“双节”临近,他们正积极对接上海公司,筹备新一轮研学活动。“公司团队曾深耕上海教培行业,如今将民宿定位为青少年研学、企业团建及中老年养生休闲的综合性场所,将教培经验与资源‘移植’到民宿运营中。”那园民宿负责人胡向阳告诉记者。
天幕露营、围炉煮茶、自助烧烤已成为那园的“标配”,更有篝火晚会、夜观星空、露天影院等“夜生活”,还有动物农场、室内外泳池、山路骑行、石头涂鸦、竹林探险等多种玩法“任君选择”。这些活动打破了民宿依附景区、业态单一、仅提供住宿等的局限。
“我们将进一步丰富活动内涵,开设木工坊、竹艺等课程,打造‘百草园’,在每株草药旁竖名牌,让研学的孩子们可以识百草,了解其药用价值,力争在同质化竞争中‘破圈’突围。”那园民宿店长朱志豪介绍。
出了那园民宿,沿蜿蜒村道向上,便来到了东澄山庄,有剧组正在此拍摄取景。“历经三年的筹备与更新,东澄山庄除了房梁和楼板,其余都推倒重建,设计稿修改了一次又一次,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一处静谧悠然的度假之所,让更多的人体验宁静自在之乐,享受返璞归真之美,寻隐逸雅趣之欢。”东澄山庄主理人诸诗羽向记者娓娓道来,无论是春季赏油菜花田、蜂飞蝶舞,还是夏季游山涉水、清凉度日,或是冬季观山舞银蛇、白雪皑皑……以石为邻,以山为伴,山庄每个月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活动,解锁沉浸式交互新体验,让市民和游客在此找到自渡自洽的生活方式。
民宿需要不断挖掘地方特色,丰富“民宿+”产品,用内容吸引人、靠内涵留住人,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走进位于岭南乡青山村的“山中小屿”民宿,主理人杨荧正在策划中秋节放孔明灯等活动,并计划打造泡泡屋、架空游泳池等娱乐设施,实现“一站式”旅行体验。
有山有水有景,有吃有住有玩。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新一代民宿正在成为功能丰富、提供沉浸式体验、氛围感强的综合体。通过打造“研学+住宿”“采摘+住宿”“玩水+住宿”等模式,构建“场景+住宿+多业态”的旅游小生态圈,更好地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情怀需求、社交需求,让游客从“小玩一日”变成“小住几日”。
B
增颜值提品质,变“暂住地”为“目的地”
游客休息区缺少遮阴区,动物因隔离栏过高降低了游客的互动感,配套设施如何更加完善……地处丁宅乡丁宅村的桃溪谷景区于7月1日试营业以来,景区负责人郭建军没日没夜地“泡”在景区,埋头补齐短板弱项,为10月1日正式营业做好充分准备,让游客感受景区“留客”的满满诚意。
作为集亲子旅游、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研学营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度假区,桃溪谷景区萌宠乐园、儿童水寨、云竹禅茶、游船码头、射箭馆等设施一应俱全。“景区配套桃溪云谷度假酒店,提供24间主题客房,中秋、国庆‘黄金周’渐近,客房的热度骤增,已进入‘抢订’模式,10月4日至6日已经满房。”郭建军喜滋滋地说。
三分建,七分管。地处下管镇联新桥村的“于善·28号”,正在从墙面脏污、地板缝隙等细节入手,全面破除滤镜效应。“以匠心独运的设计、别具一格的装修风格和细致入微的服务,满足市民和游客对品质生活的期待,同时保留山野间的乡土气息。”“于善·28号”相关负责人介绍,希望游客不仅“为游而住”,更能“为住而游”。
为形成“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良好发展态势,在岭南乡青山村,三个月亮主题村落营地也在提档升级,向着更标准化、精品化、场景化的发展模式“深造”,实现从各美其美到“食、住、玩、购”美美与共。
从“旅行”到“旅居”,不少民宿经营户争做好“东道主”,在民宿的里子和面子上下足功夫。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实时对产品进行调整升级,把追求高品质、高品位融入民宿定位、设计之中,让游客“住得下、住得好、住得舒心”。
小隐于野的中式田园风、大隐于市的“文艺范儿”、受年轻人热捧的“小清新风”……从多年前“千人一面”,到如今既有颜值又有气质的“万种风情”,上虞民宿经营户们正努力为远方的客人提供舒适、个性又透着精致文艺范的全新住宿体验,积极开拓第二空间利用率,如承办草坪婚礼、企业团建、商务会晤等活动,实现从“养在深闺人不识”到“网红争相打卡地”的嬗变。
C
培客源育人才,变“头回客”为“回头客”
民宿既包含“宿”,也包含“民”,它是“诗与远方”的承载地,也是乡土文化的展示窗口。
位于陈溪乡干溪村的墨隐居·花墅,因“自由、闲适、浪漫、慵懒”的诗意生活而备受游客青睐。“我们正在准备一批土特产伴手礼、套餐大礼包等,以回馈新老顾客,并与远方客人进行互动交流。”墨隐居·花墅店长许叶青介绍,提升服务是民宿发展的“生命线”,“外地客人来了,我们都会像朋友一样提供信息和服务,甚至带客人去游玩,给客人一次完美的旅行体验。”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还发现,留下来的不止流量,还有人才。孙师傅是那园民宿的木工,为民宿打造柜子、桌椅等家具,如今他又有了新的身份——导师,为研学的孩子传授非遗手工艺。
民宿管家是“多面手”,需要掌握“十八般武艺”。文旅专业毕业的“90后”姑娘应钰辉,曾在宁波从事新媒体推广、视频直播等工作。两个月前,她辞去了宁波的工作,回到老家岭南,在“沐格山居”做起了管家,负责接待、客送、行政等工作。“我家就在泰岳村,能在家门口对口就业,我和父母都很开心!”应钰辉说,她将发挥自己的专长,着手线上直播推介,为家乡的民宿经济发展尽一份力。
新一代青年的“入场”让民宿行业更加“卷”起来了。“他们独到眼光和新潮理念,与行业的‘同频共振’,让民宿变得有趣且时尚,为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潮增添了一股清泉。”区旅游民宿产业联合会会长梁哲锋表示,上虞民宿正嵌入多业态融合发展、拓展多场景构建、多魅力释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