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村] 王充故里文史兴
本报记者 宋彦佩 文 特约摄影师 刘育平 摄
【王充故里话王充】
茶园漫步忆先哲,清风雅韵思廉德。在中兴村的千亩茶场一隅,思想家王充长眠于此。
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出身细族孤门,自小聪慧好学,博览群书,擅长辩论。青年王充负笈京城,求知太学,师从班彪。学而优则仕,王充历仕三级,先后出任掾功曹、五官掾、从事史等职。他不慕高官,不贪富贵,晚年汉章帝下诏,令用公车将王充征往京师,这是王充一生中唯一一次由皇帝正式下令征召的荣耀,可王充并未成行。约71岁时,王充因病在家去世,门人把他葬在上虞章镇的乌石山。
王充因刚正不阿而难容于官场,多次辞任归隐,潜心著书立说,其代表作《论衡》,计85篇,其中的《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84篇,共20余万字。东汉时期,儒家思想掺入了谶纬学说。《论衡》对这种神秘主义的谶纬学说进行了批判,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其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思想著作。
王充的《论衡》确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代唯物主义体系,对后世唯物主义、无神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论衡》吸收了先秦以来各家各派的思想,特别是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天道”“礼和法”“鬼神与薄葬”“命”“性善和性恶”等都进行了系统评述。后人称《论衡》是“博览众流百家之言”的古代小百科全书。
如今,在中兴村千亩茶场内还留有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充墓,在相隔不远处还建起了王充清廉思想展厅。展厅是两座形似茅舍的小屋,始建于2010年,2021年改建,设计古朴、原生态,彰显了王充朴素务实、清正廉洁的形象。
【上虞茶场变迁史】
茶园吐绿,满山青翠。王充墓、王充清廉思想展厅就掩映在这一望无垠的青绿中。这就是上虞茶场,因地处章镇,也叫章镇茶场。
上虞茶场建成于1957年,总占地面积1500多亩,其中茶园面积1400亩左右。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与这一茶场渊源颇深。“1922年,从日本留学回国的吴觉农先生在全国各地发展茶叶生产,也回乡在上虞岭南、蒿坝等地办过茶场。作为吴觉农学生的刘祖香也想学以致用,帮助上虞发展茶业。当他看到章镇镇中兴村乌石山有一大块地势平坦的土地,便向上虞县政府申请开荒办茶场。”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秘书长、高级农艺师戚建乔介绍,茶场创建初期,非常艰苦,刘老招收了一批学生,既开山种茶,又传授制茶技术,上虞茶场才慢慢地建成了。期间,吴觉农亲临指导,并多次写信要求开发名优茶,为上虞茶叶的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据介绍,出任上虞茶场的第一任场长是南下干部徐定福,茶场茶树品种以鸠坑为主,还栽有浙农117、浙农119、乌牛早、龙井43等10多个无性系茶树良种。“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上虞茶场是上虞县纳税大户,仅次于上虞棉纺厂。”戚建乔说,当时上虞茶场是国营企业,有140多名职工,建有1个精制茶厂和2个初制茶厂,所产茶叶一度出口国外。直到2000年,上虞茶场改制成国有企业,开始茶园承包到职工个人经营,后来又收集起来由政府相关部门管理经营。
【绿色村庄焕新颜】
进入中兴村,只觉绿意盎然、生态宜人。村入口处便是一条300多米的林荫大道,遮天蔽日的香樟树撑起一片清凉绿荫。据村干部介绍,这一长排香樟树已有40年树龄,这在上虞农村还是罕见的。因四面环山,中兴村形似一只“燕子窝”。相传王充祖辈因看中“燕子窝”的优美生态环境而栖居安家。阳台绽绿、庭院植绿、窗台透绿……中兴村村民们历来有种花植树的传统,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郁郁葱葱、满目青翠。
从2017年始,中兴村相继投入300多万元实施“精品村”建设等项目,2000多米长的沥青马路、10多座生态公厕、党建公园、道路绿化等工程的建设,提升了村庄的环境。村里还每年投入20万元落实卫生保洁。走在村里,道路整洁,屋舍俨然,绿树掩映,处处呈现整洁、文明、祥和的美丽乡村风貌。
近年来,中兴村主动谋划,落实村级老旧物业征收,大力实施物业用房新建工程,有效盘活存量,积极开源增收。“这几年,村里几乎年年搞建设。”该村村干部介绍,村里新建了雄鹅凸头公墓及林岙片家宴中心,还启动总投资300万元的物业用房新建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招租小微企业2至3家,实现全部盘活利用,全年可新增经营性收入约2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