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舜客
张洪程院士的“鞋底”
是怎么“走断”的
“张院士,您的鞋头咋断裂了?”“啥?这双鞋穿了这么久,一直蛮好的。嘿嘿,我说咋感觉脚底漏风。”张洪程却步履不停。7月23日,在江苏泗洪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沿着7公里长的“稻路”,走了两个小时,汗水浸湿衣背,硬生生走断了鞋底。
三伏天里,年过七旬的张洪程院士,清晨5点30分就带着科研团队,奔赴水稻种植基地。他知道,7月中下旬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按照苗情进行肥水调控,对提升水稻产量至关重要。事实上,这一天里,他先后走访考察了宿迁泗洪、宿城、宿豫等基地,看苗情、查长势、送技术、提建议,累计为3000余亩稻田“问诊把脉”,直到晚上9点才回到家。这是怎样的踏实作风和负责精神呀!
走得“鞋头断裂”这一细节,也自是对张洪程院士近半个世纪长年奔波在试验田“痴心问稻”的一个生动写照。要知道,如今张洪程院士的足迹遍布苏、浙、皖、赣等多个水稻主产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撸起袖子看苗,脱下鞋子下田。当地农民都亲切地称他是“咱们庄稼人的泥腿子教授”。而先后研发出水稻轻简化、机械化、精确化栽培技术,由此让农民腰板“直起来”,也让粮仓“满起来”——所有这些也是对他最好的回报和奖赏。
想起了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改革先锋”等称号的袁隆平院士。观众从电视上看到,他的脸色不仅黝黑而且脸上的斑比平常的老人多很多。其实,对于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几十年如一日而不畏酷暑,不惧严寒,行走在田间或者烂泥里的袁隆平来说,还能不黑脸、不长斑?然而,恰恰是因为他的艰辛付出,先后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于是,他脸上那些在日光下暴晒的痕迹,也成为了他勤恳一生的光荣证明!
毋须用铺张的语言去赘述什么,也毋庸以华丽的辞藻去诠释什么,在袁隆平、张洪程等一批从事水稻研究工作者“痴心问稻”的攻坚中,这一张张皮肤黝黑的脸、一双双断裂的鞋,终令其脚下延伸出一条具有中国辨识度的优质高产的“稻路”,并瞬间化作一颗颗简朴敬业的赤诚之心,也刹地转换成对科学家精神最丰沛、最完美、最直观的诠释。
是啊,对“三农”科技工作者来说,他们的岗位更多就是在田间地头而不是在高楼大厦的办公室。否则,一味躲在办公室里搞“三农”科技,就会降低了对“三农”工作应有的热情,减少了对科技工作的发言权和主动权。张洪程院士说得好:“只有在生产第一线,才能发现真问题,了解真需求”“农业要想取得成果,一定要实事求是,把工作做到极致”“只要身体允许,我绝不会停下脚步”,这是张洪程经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亦道出了他与稻田打交道的全部密码。
“三农”科技工作者把办公室直接搬到田地里,既是为了发现问题,更是为了找到解决的办法。想当年,“水稻没有杂交优势”这是当时整个学术界的共识。可袁隆平偏偏是个“不唯书,只唯实”的实验主义者。自1965年起,袁隆平以稻田为实验基地,从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到带领科研小组去往海南岛崖县南江农场进行三季水稻实验,期间哪怕整个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动荡、海南的烈日、云南的地震,研究经费短缺等,都没能让他弃守自己的试验稻田,进而在1973年把杂交水稻成为可能。与其说,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实验的巨大成功,倒不如说,这是他把论文写在稻田上的魅力所在。
包括农业科技在内,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们要获得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取得革命性的科技成果,就必须发挥好科技工作者的领头羊作用。广大科技工作者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情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才能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