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硬币照见新时代
赵 琼
奶奶有一些“宝贝”,每逢重要时刻她才会拿出来,或是晒晒太阳,或是轻轻抚摸,完全是一副珍贵物的模样。
我曾在某个国庆有幸见过奶奶的“宝贝”,奶奶从锁着的柜子里翻开一个又一个的布包,展露出来的却是几个破旧却被擦得锃亮的老硬币。奶奶郑重地把这些硬币捧在心口,闭上眼睛却满脸幸福。
如今,新中国即将迎来七十五周年的诞辰,我又再次在奶奶的院落里看到她晒硬币。奶奶郑重其事地把院子扫得一尘不染,接着又在太阳最盛的地方铺了一件又一件的衣服,再把她的硬币小心翼翼地一枚一枚放在上面。
帮着奶奶收硬币的时候,我仔细观察着它们——大小不一、年代不一、新旧程度不一。难道奶奶是为了将旧硬币卖了赚钱?确实有收购老硬币的,年代越久、成色越好,回收价格也越贵。可这些毕竟是奶奶珍藏了数十年的宝贝,我不相信奶奶珍藏的目的是为了出售。
终于,在我的接连追问下,奶奶动情地抚摸着旧硬币道出了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
奶奶是1957年生人,出生在曹娥江畔的上虞,那时的上虞隶属于宁波。那一年国家刚刚发行硬币,面值都是一分、两分、五分的。当时,硬币也不容易获得,太爷爷、太奶奶虽只是种地的农民,却也时髦了一回,想方设法终于寻来一枚一分钱的硬币,在奶奶满月之际成为了她的礼物。因为刻了国徽,这枚硬币也成了奶奶的护身符,放在奶奶的枕下,时刻陪伴着她。
1964年的那枚五分钱的硬币,是奶奶自己收集的第一枚硬币。9月的那个盛夏,一声声欢呼传来,上虞又重新归属绍兴了。那是老上虞人的归属与底气,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上虞就归属绍兴,1952年属宁波专区,直到1964年的9月,上虞才重新回到绍兴的怀抱。那时,奶奶虽不懂事,却也知道这是个好消息。奶奶用自己缝的十个沙包换来了一枚意义特殊的硬币,从此也种下了她的硬币情结。
长大后,奶奶每逢重要日子都会收藏一枚硬币以表纪念,1978年的那枚一块钱更是被奶奶磨得发白。1978年,新中国迎来了新的转折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解放思想的风气从北京传到上虞,传到忙碌的工厂。彼时,高考恢复了,奶奶也已经是生产线上生产笔的一名工人了,她期待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拿着自己生产的笔走进高考考场,奔向广阔的天空。奶奶的生活有条不紊地行进着,她结了婚、有了孩子,太爷爷、太奶奶也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贫下中农一步步有了自己的产业,生活充满了盼头。
1992年10月18日,上虞撤县设市,千年古城上虞从龙山时代昂首迈入了曹娥江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那是上虞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也是与共和国同步前进的一页。为了庆祝这一历史时刻,马路上、车站内都在张贴、悬挂热烈庆祝上虞撤县设市的宣传标语,沿街挂满了彩旗。工厂还特意为此放了半天假,奶奶抱着当时还小的父亲一起上街庆祝这一盛事,拍下了属于他们的一张黑白照片。当然,奶奶也没忘记收藏一枚1992年的硬币。那枚小小的硬币,承载了上虞迈向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梦想。
1996年2月,曹娥江上时为全省同类型桥梁规模之最、华东地区首屈一指的上虞人民大桥竣工通车,一座座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奶奶激动地叫上爷爷和才十几岁的父亲,几个人挤在一辆自行车上,缓慢前行着看两岸的大通商城、工商大楼、农行大楼。城市的发展看得奶奶眼花缭乱,她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家乡早已一日千里,她深深地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那时,一枚硬币已不再难得,但奶奶仍旧对那枚名叫“1996”的硬币爱不释手。
时光飞驰,从2000年的“世纪元年”到2013年的“撤市设区”,上虞又一次站在了时代风口,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在政府的带领下,一个个高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实体经济茁壮成长,优势产业大量涌现,突出的人才优势更是为上虞锦上添花。上虞政府为了提升人民幸福感做了不懈的努力,“娥江晚情”等特色养老品牌横空出世,为新产业和特殊人群不断幸福加码。中华孝德园、谢晋故里、覆卮山景区等一大批旅游胜地和数不尽的千古传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朝圣,浓厚的文化积淀伴着扎实的创业沃土让上虞成为一颗冉冉上升的城市新星。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如今,国家繁荣、人民幸福,上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稳步提升,成为了宜居城市的代表。而奶奶也在这些年里又攒下不少有纪念意义的硬币,闲来无事,奶奶便会捧着她的宝贝话当年。铮铮岁月,让贫瘠的土地长满了粮食,让无数的孩子走出大山被知识滋养,让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也让奶奶从一个孩童缓缓步入了老年。她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也见证着自己的人生。
今在上虞,遇见未来。在时代的洗礼下,上虞如同进入了高速赛道,越走越远。
阳光洒下,旧硬币的倒影里,“青春之城”风采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