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专版

通讯员 胡天祥 鲁振东 文 特约摄影师 刘育平 摄

[桃园村] 名士风流 桃花源里古村美

  【桃花灼灼,马一浮畅游叢善寺】

  国学大师马一浮,老家长塘后庄村(旧称藕庄),由于桃园村内的马家坪地块原系马家族中之产业,因此少年时代的马一浮,时常在长辈的带领下,在桃园踏青郊游。1898年春天,15岁的马一浮又来到马家坪一带春游,但见左边桃花盛开,灿若云锦;右边梨花吐蕊,雪白一片,其间蜂飞蝶舞,黄鹂声声,令人陶醉。马一浮诗兴大发,一路吟诵唐诗宋词,向南款款而行。忽见两山之间,殿宇巍峨,梵音声声。家人告诉他,此处是叢善寺,马一浮欣然而入。方丈久闻马一浮有神童之称,便热情地请马家一行进入禅堂,上香进茶。马一浮对佛学很有悟性,和方丈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天色渐晚,家人催促他回家,马一浮触景生情,来到寺里抄经堂南壁,即兴挥笔写下“自我来兮,桃花灼灼;自我去兮,梨花溶溶”十六个大字,落款:“光绪廿四年仲春浮生一梦留壁。”

  马一浮先生对生养之地一往情深,晚年曾流露过“好为人生,苟利家国,望断天涯,魂归故土”的心声。正因如此,2006年,桃园村、长塘镇政府共同努力,为马一浮先生在桃花源风景区内,建立了一座衣冠冢,以慰先生遗愿,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一处纪念凭吊的场所。

  【书户隐居,竺可桢两顾“自考斋”】

  桃花源风景区向南约一里,群山环抱,万木葱茏,山岙里有一处平地叫“大洪”,柴门竹篱围着三间茅屋,竹门上“自考斋”三个大字引人注目。樵夫、猎户上山路过,常见一位道骨仙风的老人,独坐篱笆院中,看书品茗,乐此不疲,当地人送他一个外号“书户尧根”。尧根是他的字,大名何建文,世居长塘何家溇村,家豪富。190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和竺可桢一起考入唐山路矿学堂(西南交通大学前身),一同进入土木工程系,二人系同岁、同乡、同学的“三同”好友。二人在校同窗共读互相学习。何建文家境优渥,时常给竺可桢生活上以帮助。二人在校结下了深厚感情。毕业时,二人同时获得校方“品学兼优”的好评。此时正逢乱世,竺可桢去了美国留学,何建文遭遇坎坷,冷眼政府腐败,不忍山河破碎,他无心仕途,请人挑着十多担书,潜入桃园荒岙,避世隐居。烹山泉而饮,煮菜饭以食,闲来园中读书写字,如是十年有余。其间时有学士故友相访,问其何为“自考斋”?先生自嘲:“上钩为考,下钩为老,律己守德,老来自考。”

  1945年冬天,雪后初晴,“自考斋”来了一位身披风衣,手执文明杖,风度翩翩的学者,他就是何建文的“三同”好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他说明来意请何去浙大任教。何含笑指着竹门上一副亲笔对联:“庐小可安身,大好河山伴逆旅;斋陋也惬意,无边风月作良朋。”竺笑曰:“身处逆旅,事在人为,不如随我出山,改变命运。”何拱手谢绝。又过两年,竺可桢再次登门“自考斋”,请何出山,并许以优厚待遇。何非常感激老同学两次热情相邀,说出了自己心里话:“无功不受禄。”笑着递上七律一首:“此生已随闲云去,无意金银避纷繁。春风秋月作良伴,大洪便是终南山。”竺可桢慨然:“人各有志,不可强求。”自此,二人经常保持书信往来,竺知道何隐居山野,生活无靠,每月按时给何寄来40元,以补不时之需。何去世十四年后,“自考斋”因年久失修而废,时年八十二岁高龄的竺可桢还与何家有书信往来,足见两人感情之深。

  【古村新颜,桃花源里一片红】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桃园村古有一寺五庵(叢善寺、梅竹庵、西来庵、拈花庵、普照庵、思叩庵)。古佛青灯,曾吸引无数名人雅士前来潜心修行,探访结缘,留下不少传世佳话。十里桃园,来自天南地北的四十七姓村民,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桃园村古今巨大变化,离不开村红色领导班子的强大战斗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任村党支部书记冯百忠、村委会主任沈松林带了个好头,四任书记连续接力干,先后得到了省、市、区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表彰。桃花源生态旅游景区已通过国家4A旅游景区质量评价。景区占地2.6平方公里,以万团和同天斗两个水库为核心,为游客提供“餐饮、烧烤、采摘、垂钓、游玩,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每年可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绍兴山居”依托交通优势,以“深度好睡眠”为切入点,是国内第一家检验晚间呼吸为主的高档山居。村里的35亩花田姹紫嫣红,定期举办花海音乐节、花田时装秀、星空晚会等活动。每逢秋高气爽之季,村里1100多棵古柿树红彤彤的一片,十分壮观,又红又甜的朱红柿吸引周边无数爱好摄影、写生、旅游的客人前来观光游览。


上虞日报 专版 00004 [桃园村] 名士风流 桃花源里古村美 2024-07-02 上虞日报2024-07-0200017 2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