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生保障有力度更有温度
道墟街道用救助“温度”撑起弱势群体的幸福“厚度”
本报讯 (记者 沈嘉玲 贺陶 通讯员 倪雅娣) “谢谢,你们真是太好了,帮了我们大忙,能让我妹妹以后有口饭吃……”近日,家住道墟街道中联村的章大爷拿着妹妹“新出炉”的残疾证,向着街村两级助联体服务站工作人员不住地感谢。
今年5月初,道墟街道各村级助联体服务站服务点工作人员走访过程中,发现村里有这样一群精神或是智力残疾的人员,他们或因父母年老久未出门,或是子女年幼无法照看,或是孤独一人无人照顾等各种原因,迟迟无法申请低保或是残疾两补,导致最基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
得知这一情况后,街道助联体服务站与各村社助联体服务站服务点对接核实,进一步摸排需要兜底保障而未落实的人员。“摸排过程发现有8户家庭需要进行残疾评定才能申请相关社会救助。”道墟街道助联体服务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残疾评定需要到专业的医院开展,如何带领这些特殊人员一起前往成为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难题。经过反复商讨,决定把绍兴七院的专业医生请到道墟统一进行诊断。说干就干,街道助联体服务站立即与道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卫生科医生联系,邀请绍兴七院的医生前来道墟。经过几次对接后,绍兴七院医生陈晶同意在5月18日为8户家庭进行诊断。经过初步诊断,有4户家庭、6人确实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或是智力缺陷。
由于当地卫生服务中心缺少仪器检查等技术支持,进一步确诊是否残疾需要前往绍兴七院再次就诊。“七院太远,我已经78岁了,没有办法带着妹妹去那么远的地方看病,那可怎么办?”“我家有两个病人,我这么大年岁,很少出门,去了医院也不知道找哪个医生好?”面对这样一群困难家庭,街道助联体服务站当即决定包车组团,并安排工作人员专门陪着他们前往。
5月24日,网上挂号之后,在街道助联体服务站工作人员陪同下,这4户家庭统一前往绍兴七院做进一步检查。随后,带着检查结果和评残需要的相关资料,回到街道残联申领残疾证。5月30日,街道助联体服务站再次组织他们前往绍兴七院进行残疾鉴定,6个人全部被鉴定为残疾人。“根据相关政策,每户家庭可以享受466元至4000元不等的社会救助补助,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街道助联体服务站工作人员说。
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弱有众扶”的大救助格局;优化简化程序,打通服务群众“绿色通道”;开展个性帮扶,让救助精准到位……一项项创新举措,一次次暖心行动,托起道墟街道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
常念民所忧,力行民所盼。自成立以来,道墟街道助联体服务站秉承“群众有困难,无条件帮扶”的原则,聚焦兜底保障,在社会救助温度、广度、深度、精度和速度上下狠功夫,通过对困难群体的主动发现,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困难群体需求等,开展政策帮扶、社会救助、人文关怀、个性服务等救助工作,增进民生福祉,切实履行好兜底保障的职责使命。
救助见成效,兜底有温度。今年以来,道墟街道针对辖区内278名困难人员开展入户走访,将群体需求进行分级分类,汇集多方力量回应服务需求,实现困难群体“物质+服务”帮扶全覆盖。截至目前,共帮扶困难人员171人次。
今后,道墟街道助联体服务站将持续聚焦民生服务需求,动员多方力量,形成全员、全域、全效的大救助体系,推动“弱有所扶”向“弱有众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