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的“调侃”
陈荣力
最近接连遇到三件事,都是发生在手机里的,因颇感新鲜,又有点诧异,所以不妨拿来说说。
第一件事。这段时间老收到一条短信,为“订单通知”,说你账户0138内累计积分xxxxx,将于x月x日清空,戳xxxx(网站)兑商品。起初我并不在意,但发的多了,不免有点好奇,关键词当然是一个“兑”字。兑者,交换、调换也。也就是说我的这些积分在这个网站里,可免费调换相应的商品。
我们这里有句老话,叫“捞着水草也是虾”,与其积分白白清空,能调换一点东西也总是好的。一天闲暇,我戳开了这个网站。可兑的商品倒真是琳琅满目,红酒、白酒、手机、充电宝,抽纸、皮鞋、洗衣液、剃须刀……每件商品的下面都标了兑换所需的分值。我正有点心动,仔细又一看,这分值的后面且有个+号,+号的后面还标了兑换该商品需再付的钱。当然为了证明这积分并非空气,需再付的钱差不多只是该商品原价的一半(旁边打着叉叉的原价也赫然在目)。如40包原生木浆抽纸,积分是9800分,+号后面的钱是79元,旁边打着叉叉的原价为150元。我多了个心眼,专门去“京东”查了同品种、同规格抽纸的售价。24包是45元,40包算下来是75元,也就是说9800分的积分是空气不说,你还得多付4元钱。这就不是“捞着水草也是虾”了,而是水草没捞到,捞了一条水里的蚂蟥。
第二件事是微信朋友圈里的。一位只能算是“微信朋友”的朋友,是搞餐饮的,不久前新开了一爿店,朋友圈里一直发新店优惠打折的广告。初看那优惠的打折确实让人咋舌:x日至x日,当餐消费2.5折;x日至x日,当餐消费3.5折;x日至x日,当餐消费4.5折……直至8.5折为止。2.5折、3.5折的力度,可真是闻所未闻、绝对赔本的买卖了。且慢,那2.5折、3.5折的后面还有一个小两号的括号,括号里的字当然同样小两号:需充值当餐消费三倍金额,且充值金额消费不打折。
我对数学向来怵头,初看这广告还怂恿妻子什么时候去捡个2.5折、3.5折的大便宜。做了大半辈子会计的妻子对数字特敏感,她稍一算便明白了此中的逻辑。“便宜你个头啊。”她给我算了一笔账:若当餐消费100元,充值金额300元,共400元,充值金额不打折,按当餐消费2.5折算,400元的消费共支付325元,实际打折8.1折。以此类推,当餐消费8.5折时,实际打折为9.6折,你说便宜吗?我醍醐灌顶一般,只是想,数字时代,这数字的广告确实比文字的广告有杀伤力。
第三件事发生在朋友身上。朋友是个画家,一年前去省城培训,与邻县一位同培训的画家颇投机,分别时自然是有机会到对方地界,必尽地主之谊之类。今年“五一”小长假,朋友携家人去这个邻县玩,因十多年没去了,想打听一下有什么地方值得看看。于是便给对方发了个打听的微信,也没说已在路上。微信发出了,对方的回复像睡着了一样。想着一年前彼此的地主之诺,朋友忍不住过一会看一下手机,过一会又看一下手机,但对方的微信就一直睡着。下午二点多,朋友一家已在返回的路上了,对方的微信醒了。醒了的微信也没说有事或没看到,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有什么地方可以看,末了加一句“欢迎有空来玩。”
我想,没说有事或没看到,是对的,否则就显得假了。
这三件事看起来各有各的内容和表征,互不搭界的,但我总觉得有共同的体悟和能指。这共同的体悟和能指是什么呢?我突然想到一个词:调侃。是的,我更愿意把它们看作是调侃。
就说第一件事,拿积分作噱头和幌子,行促销、售货的事实,倘若成了,既不算挖坑,更不能说欺骗,你的积分本来就不是买来的。如此的皮里阳秋,也是对你的期望值和信息量的调侃。
与第一件事比,第二件事的调侃程度和方式,相对更隐晦一些。它在调侃你智商的同时,也调侃着你的思维习惯,这天上从来就没掉过馅饼嘛。
而第三件事,本源就是调侃。即兴而发的期许也好,脱口而出的客套也罢,谁说不是另一种维度的调侃呢?你若较了真,自己倒成了叫不醒的装睡者。
调侃真是一个微妙的词。它不是讥讽,不是打击,更不是碾压。调侃顶多是一种揶揄,一种为了些许利益和目的付诸的小手段、拙把戏。而重要的是,当你把诸多的被诧异、被失望、被怨怼以至被忿满,能视作一种调侃,那你在释怀了情绪、平和了心境、宽容了行为的过程中,又何尝不是增添了智慧,精进了修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