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多创新成果按下转化“加速键”
——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上虞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李黎
“回归本质,专心做好创新成果转化。”今年是李黎来虞工作的第6个年头,为一心投入科研创新和创业管理,她专门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申请从原教授教职转岗研究员。而在上虞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搬入新家杭电上虞创新园之时,她更是把家安在了园区边上——不用再频繁地往返于杭州上虞两地。用她的话说,就是一下子把通勤时间从单程一个半小时缩短到了5分钟,很赚。
作为浙大计算机优秀博士、华为奖学金一等奖获得者,李黎从读博时就一头扎进了多媒体信息安全技术领域,至今已有20余年,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而来到上虞研究院出任院长后,更是带领团队在产业化推广方面一路狂奔。在继2015年率先推出移动终端APP可识别隐形数字防伪水印技术解决方案后,2018年又推出全息数字水印防伪技术移动终端APP可识别应用解决方案,一举填补了国内外市场多项技术空白,同时解决了终端客户无法识别的“最后一米”。
“现在只要一部手机就能轻松搞定。”李黎又将之应用到纸媒印刷包装、全息防伪材料、激光打标系统等不同细分领域。其中在虞孵化培育的绍兴聚量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在短短几年间就快速成长为一家专家级技术公司,产值累计突破千万元。
在采访中,李黎团队向记者简单展示了这项“隐形技术”的入门级应用:用一款名为“聚量云码”微信小程序,对着上虞翠茗包装盒上的“翠茗”两字一扫,随即跳出一个页面,不仅显示有“正品”鉴定结果,还有产品介绍和扫码地址及各种溯源信息。据了解,目前团队的技术产品已经在信息安全、版权标示、防伪溯源、品牌保护等领域推广应用,客户产品包括高端瓷砖、白酒、茶叶及品牌服装、档案信息等。
不止如此,李黎团队的研究成果目前更深入到了对华为等科技公司大模型版权保护,且正在推进跟激光打标设备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以源头融合达到互相加持的双赢效果。
据了解,为克服传统二维码的可见易仿制,李黎团队独辟蹊径,即运用信号处理中的信号分解技术,以图像为载体,选择图像中需要保护的区域,将所需信息隐藏其中,对图像质量几乎没有影响,肉眼也无法看到,真正做到了水印的“隐形”。而放眼国内外,尽管相关理论研究不少,但真正能够进行商业化应用的,至今还较少。
“就是再牛的研究成果,也要接受市场的严格挑选。”李黎坦言,在市场化方面团队之所以能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跑企业跑展会,从象牙塔走向大市场的结果。这个转变的契机,正是自己从校园跑到了地方研究院。而杭电上虞研究院院长的身份,让她必须挑起大梁,倒逼着自己直面市场,跟客户来回磨合。
与市场“短兵相接”的经历,也为李黎对科研方向、项目评估提供了更多维度的审视和思考。“市场可行性在哪,和客户谈判的点在哪,利润点在哪……”每当遇到不错的项目,她往往直截了当,触发对方的自我审视和调整。“就是希望他们尽可能少走弯路。”李黎诚恳地说。
近年来,李黎带领研究院以建设先进技术创新创业中心为目标,致力于培育创新企业、孵化创新基地,共培育引进了18家技术创新公司(团队),多集中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同时孵化众创空间、动漫游戏产业实训基地,与地方产业、企业构建开放、协同、共享的创新环境。而在李黎搭建的产学研实习实践平台上,实训学生数量超过400人。更值得一提的是,她还积极引进国际学术资源,邀请高层次人才来虞做科研交流,并将优秀研究成果导入研究院平台开展多种合作,为上虞数字产业发展精准汇聚人才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