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专版

[镇东村] “红色堡垒”托起“绿色未来”

  盖北镇镇东村拥有746户、2245人,村内红色文化资源丰富,1986年,上虞县人民政府134号文件批复镇江、棉场(如今的镇东村)等19个行政村为革命老区村。

  近年来,镇东村成功创建省3A级景区村、省文明村、省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省民主法治村和市3A示范村,享有“红色堡垒村”的美誉。

[镇东村] “红色堡垒”托起“绿色未来”

本报记者 楼丽君 文 特约摄影师 刘育平 摄

  【红色精神代代传】

  穿越时光,追寻山海间的红色记忆。6月11日,记者走进“红色堡垒村”——盖北镇镇东村,驻足于革命烈士雕像前,流连在“7”字形红色长廊间,仿佛把人拉回那段炽热而艰难的烽火岁月。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浙东游击纵队开辟了虞北革命根据地,盖北成为三五支队重要活动区域之一。”现年65岁的盖北镇“红色乡音宣讲团”成员马云龙向记者娓娓道来发生在这片红土地上的革命故事。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镇东村一度成为抗日反顽、打击国民党反动势力的重要区域,当地群众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建立地下联络站,传递政治军事情报,接待来此活动的地下党政人员;发展地下党员,开展各类活动;组建民兵武装,为秘密会议站岗放哨,保护党政军人员安全。

  “许多村民把自家儿子送入三五支队参加革命,涌现了五位革命烈士和三十九名革命保护者。”马云龙激动地说,他们中有为保护战友,咬紧牙关死不开口,最终身中7弹、年仅23岁就壮烈牺牲的“双枪”阮云龙;有在曹娥江保卫战役中,与敌军从岸上拼杀到江里,作战英勇,杀敌无数,最终遭敌人黑枪而牺牲的姚生高;有在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时,为队友提供精准火力支援,出色的投弹手戴兆灿以及“红嫂”车菊英……镇东好儿女唱响了革命时期的红色赞歌,谱写了壮丽的红色篇章。

  近年来,镇东村依托现有的红色文化、水果采摘特色和3A村创建成效,致力打造乡村旅游的升级版,推出独具特色的红色文旅线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吸引了诸多慕名而来的市民和游客。“我们现在就是要传承这些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大无畏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镇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严永三坚定地说。

  【“围涂精神”放光芒】

  镇东村口,一座白墙黑瓦的平屋静静伫立,“盖北镇围涂馆”几个大字熠熠闪光。馆内,一幅幅照片和一段段文字,记录着上虞百万围垦者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记录着艰苦卓绝的奋斗奇迹。六旬老人陈渭夫站在馆内展示墙前,久久不愿离去。一张张肩挑手抬的围涂照片,将这位土生土长的镇东村老人的记忆拉回到了40多年前的冬天。“19次治江围涂战役,我参加了9次。”陈渭夫言语间满是自豪。

  昔日的曹娥江入海处,受涌潮顶托形成大片滩涂。潮水不停冲刷着两岸,威胁着老百姓的生命安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上虞人民打响了一场长达40年之久的治江围涂战争。上虞百万围垦者在广袤的虞北海涂上,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为上虞经济社会发展拓展了巨大宝贵空间。沧海桑田的上虞海涂,是一代又一代上虞人民的辛勤创造;幅员广袤的上虞海涂,更是承载着上虞新时代发展崛起的希望。

  扁担、土筐、铁耙、农船、绳索……1969年12月14日开始,上虞人在寒风中挑土筑塘决战六九丘围涂工程,用人海战术筑起了一道道长堤。后来,随着机械围涂技术的应用,人力投入才大幅减少,围涂也从人拉肩扛的人海大战到机械化的专业围垦,从高滩地围垦走向深海造田。

  2017年的5月21日,历史终将记住这个日子。当天上午10时许,随着2辆大型工程车辆将100多吨块石相向倾倒在世纪新丘六标段的龙口之上,杭州湾潮水一下被挡在了堤塘之外,全场建设者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上虞在历经48年艰苦卓绝的海涂围垦之后,历史性地完成了最后一丘世纪新丘的龙口合龙,近半个世纪的围涂由此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至此,我区共围成海涂15丘,拓展土地空间34万亩。

  难能可贵的是,数十年治江围涂实践,几代人的奋斗,凝结成了“尊重科学、艰苦奋斗、团结拼搏、不折不挠”的精神,这就是“围涂精神”。

  如今,昔日的海涂上,崛起一座工业新城。这个名叫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家级经开区,成为我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主阵地、对外开放的大平台、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乡村治理新模式】

  走在镇东村的村道上,一步一景,悦目惬意。入村口的福园,是一个以宣传普及党建、孝德文化、科普知识,弘扬文明新风为主要内容的观光游憩凉亭,是村民茶余饭后休闲新去处;在党建文化馆,可以寻觅党史村史的鲜活脉络、感悟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怀,也为丰富村民文体活动搭建了平台;穿梭于“党建长廊”“党建公园”和“红色广场”之间,既能看到富有特色的党建亮点,又可发现紧扣农村基层的党建实际,党建新风扑面而来。

  镇东村的变化,与近年来坚持党建与绿色发展有机融合关系密切。该村始终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引擎,围绕“红色堡垒,和美镇东”发展目标,以一个好班子,一条好路子,一套好机制,带领村民致富兴业,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奔头、提升了劲头,让村庄蜕变成“美丽乡村”鲜活样本。

  绿水青山护航百姓经济。2009年,严永三看中了葡萄采摘游的潜力,毅然放弃建筑生意,先后在镇东基地承包了180亩土地,发展大棚葡萄种植和农家乐。作为党员示范户,严永三在葡萄园上的投入已超1000万元。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对自家葡萄采取了避雨栽培,提高了葡萄品质,提升了经济效益。“随着‘一村一幢楼’村级物业项目的成功出租,加之土地承包款和现代家庭工业集聚区的物业租金,我们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早已突破百万元大关。”严永三喜滋滋地说。

  从发展休闲农业入手,休闲文化旅游也风生水起。作为省3A级景区村,镇东村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以“唤醒红色记忆”为理念编制旅游规划,形成红色文化体验、野藤葡萄采摘、花海景观欣赏等旅游项目,全村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让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

  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养老产业、乡村旅游业……围绕“生态”和“产业”两篇文章,镇东村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


上虞日报 专版 00004 [镇东村] “红色堡垒”托起“绿色未来” 2024-06-14 上虞日报2024-06-1400008;上虞日报2024-06-1400004 2 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