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一件红木家具都做成艺术品
道墟工匠张齐水守持匠心50载传承红木技艺
本报记者 朱晓兰
山有木兮木有灵,工匠巧兮为鬼工。在道墟街道,有这样一位专注于红木家具制作与传承的匠人,他的名字叫张齐水。出自张齐水之手的红木家具,无论从形制比例还是线条韵律,都堪称艺术品,其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金银奖。
从小木匠到红木大师,历经50余年的时代洗礼,张齐水在行刀运凿中打磨时光,诉说着与木为伴的匠心情缘。多年来,他坚持制作榫卯结构家具,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一锤一凿尽显匠心,他不仅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
15岁拜师,潜心学习木工手艺
“说起我和红木的缘分,那和我从小学习木工手艺是分不开的。”张齐水回忆,小时候农村的生活条件都普遍比较艰苦,生产队里种田才三毛一个工分,而手艺人有一元一个工分,是十分吃香的一份工作。1972年,15岁的他为了生计,走上了学木工的道路,没想到这碗“饭”一吃就是50多年。
张齐水的祖师爷谢双泉早年凭借技艺,在绍兴周恩来祖居附近开设了一家当地颇有规模的木作坊,为当地百姓打造家具。其子谢熬齐得到真传后,开始延续父亲的老木匠手艺,而后就职于绍兴第三建筑公司,并收张齐水为徒,继续传承家族技艺。
在木艺界,流行这么一句话:三年徒步,四年半作。意思是学徒至四年,也只是初步学成,只能做一些简单器型家具。成为学徒后,张齐水便先干粗杂活儿,拉锯、磨刨刃、锉锯,干上一年左右,才跟着学推刨子、凿眼等打下手活儿,再逐步捉锛、抡斧、打线、开料。由于聪明好学,他很快成为那批学徒当中的佼佼者。当时正遇知青返城,他们对打造家具有一定的要求,渴望拥有电视杂志上播放或刊登的那些经典款式,就喊小木匠张齐水依样画葫芦给他做。对于知青的要求,张齐水都会耐心地根据他们的口头描述和照片效果,一遍又一遍地打磨图纸,尽力做到一比一还原。
“第一次看到红木家具还是在上海,我当时太震惊了,那个雕花做工太精美了,那时候就没见过这么好的家具。”自那之后,张齐水便开始在市场上陆续购买一些红木家具,以慰自己的红木情结。再后来,一位开红木家具厂的朋友邀请他去厂里看一看,抱着鉴赏学习的态度,他欣然前往,而正是这次参观学习,让他开始了对红木家具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
“就像是一种特有的情怀,在遇上红木家具之后,这种情怀就被激发出来了,然后愈加想去了解红木家具背后隐藏着的传统文化。”于是,张齐水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先后创办了道墟肖金大湖锯木厂、上海振兴木制品厂、上虞张氏红木家具厂、上虞品阁红木家具厂、绍兴市雍华木艺有限公司,专业研究制作传统红木工艺家具。
匠心情怀,唯有精工才能出细作
红木匠人想要修得“鬼斧神工”,唯有始终坚守对品质和细节的不懈追求,把每一件家具产品都当作工艺品来做,不断沉淀、修炼内功。“市面上的红木家具大多追求批量化生产,但是却忽略了家具艺术的价值所在。”张齐水说,传统红木家具最令人赞叹的是手工技艺,一件家具不论其品种、类别、款式,或用料的多少、部件的大小,都需要经过手工制作与加工过程。
记者注意到,张齐水做的家具采用严格的榫卯结构,从不用钉子,每一个榫卯连接都自然结合,很是牢靠,误差不超过一张薄纸。为做到这一点,他对每一道工序的要求非常严格,从图稿设计的精确度,到各种木材的密度,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从不让步。如果有雕花的细活,那就更加考验眼力。亭台楼阁、花鸟鱼虫、古典人物……别的不说,光是雕刻工具就有几十种。
张齐水指着一套清式豪华茶台向记者介绍,这套家具光图纸设计就花费了一个半月,后又通过锯、刨、刮、雕、凿、锉、兜料、嵌接、开槽、理线、装配、打磨等一系列手工工序,组装上百个零件又历时了4个月,从无到有,历经整整2年,才有了这方寸之间的力与美;获得2020年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暨“神工杯”创意设计制作大赛银奖的仿藤古凳,光榫卯就有116个,需要精密地计算各构件的尺寸,才能严丝合缝地呈现立体的镂空圆柱,成就开合之间的精与巧。
“真正的全榫卯家具是采用传统榫卯结构制作的家具,可以全部拆开重装,几乎看不到拼接的痕迹,体现了原汁原味的传统家具文化精髓,而这些步骤都非常考验工匠的手艺。”在张齐水看来,红木家具之所以好,材料好是一个方面,而造型和加工工艺是另外一个方面,一件好的红木家具需要从型、艺、材、韵四个方面精准把握,缺一不可。他的这种严苛与固执,有时让干活的师傅难以适应,但时间久了,大家也都明白张齐水的良苦用心。
非遗传承,让红木走进寻常人家
一生追求到极致,是每位匠人的执念,但比极致更可贵的,是留下火种的师匠之风。这种师匠之风在张齐水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正所谓“千年一木,一木千年”,红木家具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张齐水始终认为,传统的东西应该让下一代人知道了解。本着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和保护,他将红木制作技艺进行申报,在经过前期了解、实地查看、成品展示、报告审批等多个环节,2020年6月,“红木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六批上虞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而他也成为上虞红木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在张齐水的带动下,2011年,儿子张佳寅毕业后回到上虞,成为了第四代传承人,继续发扬红木制作技艺。2022年,张齐水和张佳寅设计制作的红木家具“明式小香几”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2021年,张齐水为绍兴文理学院开设实习基地,教授在校大学生学习传统红木工艺文化,并将自己的工厂打造成绍兴红木雕刻制作工艺保护传承基地,为前来参观学习的人讲述传统中式家具美学,让大家体验红木制作工艺的趣味与奥妙。同时,他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工艺美术作品展览,以展为媒,阐释红木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脉络。
“我希望红木进入寻常百姓家。”张齐水说,当前市场上的红木家具鱼龙混杂,质量良莠不齐,容易让民众产生误解。只有对红木发展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探讨和历史挖掘,红木非遗技艺才能历久弥新,让更多人了解、接受红木家具,透过红木家具这扇窗口,弘扬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提振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传承非遗瑰宝,雕刻时代匠心。张齐水带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这份初心,历经50多个春秋交替,依然在坚守与传承,且意志更坚、信念更足。这位对红木传统文化有着发自内心挚爱的企业家,正以追求百年老店的“工匠精神”,让老祖宗的经典艺术瑰宝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