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陡村] 留半只书香 见日日新村
本报记者 孙昭 文 特约摄影师 刘育平 摄
【“半只书香” 名人辈出】
潘家陡,顾名思义,潘姓必是该地大姓望族,然而现今村里无一“潘”姓,“宋”姓却是大姓,缘何如此?这与潘家陡村悠久的历史文化紧密相关。750年前,这里居住着周、刘、郭、潘等姓族人。南宋二年,宋氏始祖辛一公择此定居后,繁衍生息。数百年间,由于朝代更迭、历史变革等因素,仅存宋姓一族。潘家陡人姓宋不姓潘源于此因。
“村里大户人家多、村头村尾墙门多、读书做官名人多、教书育人先生多……”在潘家陡,这首顺口溜传颂至今,这个素有“半只书香”美称的古老村落,历朝历代名人名贤辈出。古有清官典范郭南、16岁中秀才的宋白楼,今有捐资助学、全身心投入家乡公益事业的宋赤如……潘家陡村史展览馆内,一位位名人贤士熠熠生辉,在底蕴深厚的历史长河里,留下智慧的印记。
如今,迈入潘家陡村委办公楼,典雅的办公环境和书香韵味映入眼帘,满满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近年来,村委不断挖掘村居历史文化底蕴,加大力度整合村内历史资源,积极完善历史文化展馆建设。同时,积极探索文化领域针对性、精细化服务供给路径,开展更多符合村民“口味”的文化艺术活动,定期举办文艺下乡、图书借阅、文化交流活动,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尽享“文化大餐”。“让更多文化活动回归日常生活,让艺术成为村民精神寄托的载体,是我们传承‘半只书香’文化传统的努力方向……”潘家陡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将继续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和幸福指数。
【古韵老村 移步换景】
不到潘窑老村,很难想象,潘家陡华丽新村的背后竟藏着一个韵味十足的传统古村。在这个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的村落里,山路伴溪流缓缓而上,初夏的阳光照落老台门,鸟鸣虫语悦耳动听,树影斑驳,花影绰绰,满目皆是岁月静好。
一条老街依小溪而上,举目前眺,一眼望不到全境,沿街而上,移步皆是景。老街周围,古屋林立。依稀可见的白墙,只剩斑驳破损的墙体,留下岁月的痕迹。唯有门梁上雕刻精美的石砖,诉说着老墙门盛极一时的光辉时刻。村中最醒目的老屋屹立在老街中段,一台厚重的大门紧闭,沉重的门扣锈迹斑斑,透过门缝往里看,杂草丛生的内院早已无人问津。当地村民说,潘家陡的名人贤士,几乎都是从这些老墙门里走出去的,乡贤们走远了,留下这一方高墙,是守望,也是对家乡的念想。
潘家陡新村合并后,老屋修缮保护成了潘窑老村有机更新的重要一环,村委积极走访老村村居,搜集各方历史资料,为下一步保护村居打好基础。“我们接下来会邀请专业人士,对老屋的建筑布局、结构样式、建造年代等进行专业研判,细化采集村民资料,及时做好老屋保护工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新村新居 欣欣向荣】
一边是古朴的老村,一边是华丽的新村,在新与旧的碰撞下,潘家陡村迎来新的生机,一幅富民安居的美好图景缓缓展开……
白墙黛瓦街坊巷,潘家陡新村以低密中式建筑依坡地而建,充分融合原生场地,三重入户礼序、直巷和折巷错落布置,借景藏境,步移景异,形成曲径通幽的纵深感。新村配有充足的停车位,还配备公共服务中心、文化礼堂、老年活动室等基础设施,为村民打造一个高颜值生态宜居的梦想家园。
随着皂李湖区块旅游资源逐步开发,湖光山色和古朴村落迎来了接踵而至的游客,也为潘家陡村民带来了致富的商机。每逢周末,村民们带着土特产和特色小吃,前往皂李湖周边景点设摊贩卖,随着人群越来越多,租赁脚踏四轮车的生意也逐渐发展起来。“皂李湖周边露营经济很火,基础设施也逐渐完善,很多村民都愿意在家门口做点小生意,一些没有工作的村民也忙碌起来了……”村委相关负责人说,皂李湖的旅游经济给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也让更多村民实现了家门口致富的心愿。
“接下去,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村居特色,同步推进新村建设和旧村有机更新工程,同时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地域环境优势,为村民建设一个宜居宜业的秀美乡村。”村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