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当以本我
908班 傅锦乐
起床铃每天六点准时响起,手拿豆浆,嘴塞肉包,挤在公交车上的我像罐头里的沙丁鱼,预见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钻出车门,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在迟到前一分钟赶到教室。双休后,又是一轮循环。
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上学放学每天都是规律进行。看着公交车上来往的、无奈的面孔,我想:这么多人到哪去,我又该往哪去?遵循父母的意愿,老师的建议,走别人为我规划好的道路吗?每天机械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刷不完的题,背不完的单词,一摞摞的试卷占据了我白天生活的大部分。
上学铃照常响起,而我却找不到自己了。又是一个休息日,生物钟仍六点定时响起,无神的双眼空空荡荡,不经意间,我瞥见床头发黄的海报——湛蓝的天空几片白云点缀,艳阳下金黄的礁石任由海浪拍打,远处的灯塔红白条纹相间,一切美丽得像油画——莫奈笔下色彩浓厚的印象派油画。下方有一行字:这辈子一定要去的地方!再往下看,是我手写的字:一定不要忘记去!
抬起仓库的铁闸门,落得我满面的尘灰,我拖出了我的山地自行车——没错,三年前一再搁置的旅程,就这样草率地出发了。还记得当年骑车环游家乡小镇的梦,最终因学业被抛诸脑后,当时热血上头买的自行车,放在院子的角落已经三年。
计划的骑行是一天半。我穿梭在沿途的风景中,枯木、骄阳、岩石、败叶,我很快骑得大汗淋漓。于是在傍晚时分,我停靠路边,找到一家旅店,坐在篝火旁,静静吹着晚风,望向好久没看的天空,以及很久不见的火烧云,我才理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才真正觉得,我在为自己而努力地生活。
再次踏上旅程,我来到目的地前的最后一段距离。听路口老人说,从这里到目的地,坡陡而多,弯弯绕绕极为危险,自行车穿越这里最快的纪录,是他三十年前创造的1分32秒,至今无人可破。
我被激起斗志,二话不说,跳上车,踩下踏板,乘风疾行,冲进芦苇丛中小道。枯干的芦苇,被我擅自闯入扰乱了呼吸,婆娑着身躯,沙沙作响;土黄色的“地衣”中,潇洒的身影闪现,满地是我散落一路的颠簸、颤抖声和自在的呐喊声,惊起一群白鹭。忽地刹车失灵了,任凭抓据都无法降下速度,自行车发着抖,车把越来越不受控制……道中突出一石块,不大不小,却直把车绊倒在地。
我在后来与朋友谈起这件事的时候,是这么说的:“我到了目的地,那里并没有所谓的那么蓝的天,壮阔的海,但那座灯塔就立在那儿,亘古不变的霞光照在红白条纹之间,我上前寻到一幅标语——没有什么地方是这辈子一定要去的,我希望你不再被他人的想法所扰……找自己,做自己,看看沿途的景,重要的是旅程,而不是到达。”
我望着无际的海,想起沿途热烈的风,温柔的景,想起幼时的自己,天真烂漫,我终追寻到了自己。既然生而为人,具有自由意志、独立意志的人,何不以本我而活,真实、自在,追随己心。
指导教师:吕云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