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赋能学生素养涵育
——小越街道中学协同家校社推进劳动教育侧记
通讯员 成琳 宣涯梅 本报记者 万均
动手又动脑 提能又提质
近期,小越街道中学精心组织“劳动周”活动,学生们亲身体验了多彩的劳动实践体验活动。
“劳动,是每位学生理当养成并不断提升的素养。通过‘劳动周’系列活动,激励学生动手又动脑,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劳动艰辛,进而养成劳动光荣、尊重劳动成果、回报长辈及社会等好习惯,达成涵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愿景。”昨日,校长徐飞立对记者这样说。
据悉,学校素来注重劳动教育,严格落实劳动课堂常规教学,使劳动课成为落实五育融合、培养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之一。学校严格坚持每周一节劳动教育课,或在课堂组织学生学习劳动知识,或动手动脑学练劳动技能,或赴劳动基地实践等。
同时,学校积极开设劳动“第二课堂”,组建起“乡情茶社”“悦劳植迷社”“越贤印社”等学生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劳动社团成员经常性在校园劳动基地参与茶道文化、植物扦插、版画印刷等学习项目,开展以行为习惯、技能训练为主的学习实践活动,激励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审美、学会创造,也激励学生学会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达到磨炼意志、培养才干、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劳动教育,需要坚持,需要沉浸式体验。为此,学校精心创设劳动主题活动。如面向七、八年级学生,组织“小厨房大学问,重劳动传孝心”主题劳动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回家积极学做家务,增进与家人间的亲情。在动手间,学生们体悟了劳动的价值和乐趣,弘扬了传统美德与文化,从而实现个体人格和精神的健全发展。
在校内务实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把劳动课堂搬到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赴企业、社区等,沉浸式感悟劳动带来的快乐和美好。学生们走进绍兴市白马湖食品有限公司,现场感悟“工匠精神”,增进对家乡的了解,进而增强家国情怀;学生们走进社区,开展文明劝导、清洁家园等活动,了解“乡情”,增强服务社会和他人等良好思想意识。
“组织学生们走出校门,走进企业、社区参加劳动实践,学生们也同时深入了解了家乡——包括乡企、乡贤、乡景、乡情,这对学生们核心价值观的锻造及他们的成长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学校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孩子们在劳动中收获成长,学校也收获了劳动教育教学探索的阶段成果。《乡情之茶》获得义务教育精品课程,学生社团“乡情茶社”被评为上虞区精品社团。
劳动+:拓宽劳动教育空间
中学生,以学为主,每天得面对繁重的学业。故而,劳动教育或实践经常显得碎片化,一些学生尚满足于短时间学一学、动一动、出出汗……如何使学生真正将劳动种子“种”进心里,进而养成为一种终身持有的好习惯?小越街道中学的做法是:“劳动+”:+基地,+社会力量,+项目开发等,从而使劳动教育更具活力和实效。
一是校内开辟实践基地,让学生沉浸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课题式劳动体验学习。学校开辟了“悦劳植迷园”——植物嫁接扦插学习实践基地。基地位于校园南侧,介于图书馆与男生寝室之间,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基地设有植物嫁接技术、植物扦插技术、花卉装饰摆台技术及花艺欣赏等学习项目,开展以行为习惯、技能训练为主的学习实践活动。
二是“借力”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劳动教育。学校主动沟通联系,争取各方支持,街道内的多家工厂企业、社区向学校提供了“助力”。绍兴市白马湖食品有限公司积极支持学校劳动教育,企业负责人多次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需要,安排技艺娴熟的师傅,指导前来观摩、学习的学生。学生们走进企业食品加工车间,学习醉鱼干的制作手艺,体验制作流程,现场感悟劳动,收得较好教育效果。
三是开发项目化课程,对劳动教育进行系统化建构。学校以常规课程、校园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为劳动教育主渠道,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秉持“社会即学校,实践即育人”的理念,推出《学生劳动清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家庭条件、生活需要等,精心设计劳动课程的单元内容、目标任务,以及成果展示、表扬激励的具体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学校每周利用周末时间,分年段布置家庭劳动作业:七年级帮助家长做家务;八年级为家长烹饪一桌美食;九年级参与社区服务志愿劳动——打扫家住楼宇的楼道环境、庭院,除去小广告“牛皮癣”,协助小区的居民垃圾分类宣传和督促工作……
801班的小张同学,是一个高高大大的阳光男孩,说起进入初中以来参加学校劳动课的感受,红着脸说:“我的学习和体育运动都还行。但说到家务和劳动,跟班里其他的同学一样,原本也是很不擅长。在学校上完劳动教育课后,觉得有必要在家里秀一把,回到家就抢着做家务活。我能看到妈妈的表情,是既意外又欣喜……”
“劳动+”模式,打造了立体校园、同心校园、开放校园,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为学校劳动教育教学开拓了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