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教育周刊·课堂内外

一师多角 让爱蔓延

  特殊学生的“小保姆”

  那一年,我刚踏上三尺讲台,就担任起一年级班主任。开学一个多月,班级中突然插进来一个眼睛大大的男孩,叫小健。

  小健有点异于常人,经常独自一人安静地坐在位置上。经过了解才获悉:这个孩子其实年龄已经十岁了,大大超过了一年级的入学年龄。这个孩子比较特殊,从小患有轻微脑瘫,特殊学校父母接送不方便,小时候家里有爷爷看着,孩子渐渐长大,爷爷年纪大了,看不住了,希望能让孩子入学一年级。他父母表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要紧,主要是想让孩子学点基本的行为和礼仪。

  看着这个白净沉默的男孩,又看着孩子父母期待的目光。我就答应:让孩子在我任教的班级先借读一年。

  没有想到,从接收小健入学的那一刻起,我成了孩子的“小保姆”。孩子因为脑瘫,手脚不太利索,每次在学校吃中饭,总会有很多饭粒哆哆嗦嗦地掉在课桌上、地上。每次吃完饭,我只能耐心帮孩子把饭粒弄干净。毕竟,这孩子自理能力不强,还是我来整理更合适!

  其实,“小保姆”这个雅号,是因为遭遇了一件突发事件后,同办公室的同事给我取的。那一天,正好我在上语文课,忽然小健同学口吐白沫倒在地上,把我吓得脸色发白,我连忙叫来办公室的同事一起帮忙送医院。

  有位年长的同事看到这一情景,忙提醒:千万不要让孩子咬到舌头,最好能给孩子嘴巴里塞点东西,防止孩子无意识咬到舌头。这时候情况紧急,一时也找不到什么东西,我情急之下,就用自己的手来阻挡,就这样一直到了医院……

  稍安定下来,我才发现:自己的手上已经有了很深的牙印!虽然很疼,所幸孩子并无大碍,经过医生的处理孩子很快就清醒了。

  后来,医生说稍作休息就可以回家了。这时,我才想起给孩子父母打电话。但他父母电话一直没有打通,只好先把孩子带回学校。就在这时,同事看我的手有点肿,就去扶小健,并让他一起回学校。

  而小健居然一动不动。同事没辙了,就告诉我。我走过去,看了小健一眼,说了声:“小健,我们回去吧。”小健立马跳下病床,紧紧攥着我的衣角,跟着我们回去了。

  后来,同事们就开玩笑说:我这个“小保姆”真是名副其实,孩子只听我的话。每次放学排队,如果我没有说过,不管别人怎么说,小健就是不听,一直坐着不肯动。

  “小保姆”就“小保姆”吧,大家爱怎么叫就怎么叫。我觉得只要孩子能真心快乐,我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特殊学生的“知心姐姐”

  小青是班级里的一名特殊孩子,母亲不详,父亲在外打工,几年后抱回家一个女孩,她就是小青。

  小青是跟着奶奶一起长大的,模样清秀,还有两个深深的小酒窝,就是平时不爱说话。在班级中从没有听到她说过一句话,平时跟大家的交流,只会点头或摇头。我多次想跟她说说话,但总是问了很多问题,交流了很多次,她还是只会跟你摇头点头。但她能听懂,高兴时会微笑。我觉得这是一个契机,得多交流。有一次,趁着学生们都去上体育课的时候,我发现只有她一个人还留在教室里,我就走进教室,去跟她聊天。

  我问小青,怎么没有去上体育课?她指了指自己的脚。我说,是不是脚受伤了,她点点头。我说:“没关系的,受伤可以请假。你会向老师请假吗?”她又是点点头。

  就这样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对话着,我说她点头。直到快要下课的时候,我也打算离开教室时,她忽然嘴巴里发出轻微的一声:“姐姐。”我简直欣喜若狂,孩子终于能开口交流了,虽然不是叫“老师”,我也挺高兴。

  我慢慢转身,跟她说:“你喜欢叫我姐姐,是吧。那也可以的,以后就叫我知心姐姐吧。以后有什么事情,都可以跟姐姐说,我不告诉别人,就我们两个人知道,这是我们之间的秘密,好吗?”“好!”虽然还是简短的一个字回答,但相较之前一句话也不说,已经有了明显进步。

  从那以后,每当教室里没有其他人的时候,我就跟小青聊天,虽然还是简短的几个字发音,还是喜欢叫我“姐姐”,但我觉得她已慢慢打开了心扉,假以时日,孩子一定会与同学们加强交流,并融入班集体。

  第二学期三八妇女节那一天,给全班孩子布置了任务:回家自制小礼物,都要送给自己的妈妈、奶奶、外婆,祝她们女神节快乐。第二天,大课间时,其他孩子都下楼做操去了,我为了改完几本作业,稍稍在教室里多呆了几分钟。待我改完作业,一回头,发现小青同学正高举着一张红色的大卡片,冷不丁给我吓一跳!我忙说:小青你怎么不去做操啊?她脸红红的,嘴巴一张一张的,似乎想说什么。

  我就慢慢引导她:你想说什么,可以慢慢说。她就很慢地说了一句:“姐姐,女神节快乐!”最后几个字简直听不清。我终于明白了,她那张卡片是想送给我,并祝我节日快乐的。我想感谢,但她说完,急急放下卡片,一溜烟就跑下楼了。

  翻开卡片,里面画了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似乎在聊天的样子,旁边写着:知心姐姐。瞬间我眼眶湿润了。我很荣幸能走进这样一个孩子的内心,她愿意与我分享她的快乐了!

  特殊学生的“妈妈”

  小明也是我们班里的一位特殊学生,所有的同学对他都挺照顾。

  小明个子不高,两只眼睛水汪汪的,特别活泼可爱。因为孩子四岁时动过小手术,割过舌下韧带,后来说话就不太利索了。所以小明平时在教室里不太说话,因为即使说话了,许多同学也听不清他在说什么。

  第一次见到我,小明妈妈让他叫老师,他叫了好多次都说不清楚,后来就不愿意叫了。但我听他喊妈妈,喊得非常清楚。他妈妈说以后在学校里老师就跟妈妈一样,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找老师,老师会帮你解决任何困难的。你也可以叫妈妈的。于是,孩子平时叫我就会说“妈妈”,我也不强求,因为我家里也有一个跟他一样大的女儿。

  就这样,我们平时交流,他开口就说:“妈妈,怎样……怎样……”我也耐心地听着。孩子虽然口吃,说话不利索,但他妈妈特别重视孩子的听力,想让孩子从听力中感受发音,于是长年累月的听读,孩子对拼音字母尤其敏感,虽然智力不如同龄人,但英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堪称奇迹。每次英语成绩达到高分,我总是给予不同的小零食奖励。这时,小明会妈妈妈妈地叫个不停。这样的相处,真正让孩子体会到了学校生活的乐趣。我也深感欣喜。


上虞日报 教育周刊·课堂内外 00008 一师多角 让爱蔓延 2024-05-18 上虞日报2024-05-1800009 2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