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里的钱还没用完 商家却“跑路”了
消费警示:预付卡消费有风险 消费者选择需谨慎
本报讯 (记者 毛可雯) 近日,市民陈女士遇上了一件烦心事。去年,她在一家名叫“舍下养生推拿”的店铺充值了一张1000元的卡,但最近发现,这家店铺已经关门,并贴上了“店铺转让”的广告。
陈女士告诉记者,原本推拿一次需花费100多元,充值1000元后,店家不仅额外赠送200元,每次推拿也只需花费88元。“不充卡、用团购的话,一次也是88元,想到自己经常需要做推拿,充卡还有额外赠送更优惠一点,就办卡了。”之后,陈女士只在该店消费过两三次,卡内预估还有八九百元的余额。然而就在前几天,陈女士打算再去做下推拿,发现店铺已贴出了转让广告,向周边店家打听才知道该店已关门一个月有余。觉察到不对的陈女士连忙拨打店家电话。“一个号码已经停机,另一个号码无人接听。”陈女士十分气愤,“不通知会员就关门跑路的商家真是太不讲诚信了,消费者是基于信任才充的卡,善后工作总应该做好。”目前,陈女士已经拨打了消费者维权热线,并在积极寻找该店家的其他会员,希望一起维权。
事实上,像陈女士这样的遭遇并非个例。市民丁先生先前在一家美发店办了会员卡,当初门口挂的招牌叫“奈亚”,现在变成了“辰光美集”。“我去年充了1398元,是五折卡。”丁先生说,充值后,每次洗剪吹只需花费28元。今年4月29日,朋友发现“奈亚”换招牌了,自己赶忙找到店员,店员表示店铺是盘过来的,之前的“奈亚”会员如需享受折扣价,便要再充值1000元。目前,丁先生和部分顾客反映的退卡退款问题,相关部门正进行协调处理。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在美容美发、娱乐健身、果蔬零售、餐饮服务等多种消费领域广泛使用,在为消费者带来方便与实惠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消费纠纷。记者从区市场监管局了解到,根据《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规定,记名卡不得设有效期;不记名卡有效期不得少于3年。发卡企业或售卡企业对超过有效期尚有资金余额的不记名卡应提供激活、换卡等配套服务。发卡企业终止兑付未到期单用途卡的,发卡企业和售卡企业应向持卡人提供免费退卡服务,并在终止兑付日前至少30日在备案机关指定的媒体上进行公示。
此外,广大消费者在选择预付式消费时应当“四注意”:
注意做好前期考察。充分了解商家相关信息,实地考察经营者的经营环境、设备设施、行业口碑等,尽量选择实力规模大、连锁式的经营者;
注意保持理性消费。在决定购买预付费产品或服务前,消费者应首先确定自己是否长期需要此类服务,尽量选择时限较短的月卡、季度卡,避免承担过大风险;
注意签订书面合同并认真审阅条款。全面了解预付卡的使用范围、期限、功能、退款条件、违约责任等相关条款,特别要关注商家终止服务、转让等限制性约定,确认是否允许消费者中途退款等;
注意关注经营状况并妥善保存凭证。办理预付卡后,消费者要关注经营者的经营状况,发现门店经营萧条、不能正常提供服务、有“停业或失联”等迹象的,应尽快消费卡内的余额和次数,或及时向经营者提出解除合同,协商退款,尽量减少损失。
预付卡消费有风险,消费者选择需谨慎。消费过程中如发生消费纠纷,消费者要保存好相关凭证及经营者基本信息等,并及时与经营者协商处理,也可向相关部门进行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