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生村] “一代名导”助阵和美新农村
本报记者 金伟 文 特约摄影师 刘育平 摄
【遗迹点点 书香绵远】
晋生村历史底蕴深厚,史迹遍布。据传,村内曾有一地称为司城,是古代巡检司驻防抗倭要地。据《万历绍兴府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年,巡检司驻地从余姚庙山迁来,设弓兵防御,直到清康熙八年迁出移驻临山卫城,跨越明清两朝,历时280余年。清朝中后期,司城曾作驿站和童试考场。新中国成立初,司城遗迹尚存。20世纪60年代,司城内建办过竹爿厂,至90年代改作公墓地,后彻底毁坏。
槐茂堂,占地总面积约10亩,拥有东西南北四道墙门,共有99间走马楼,是一个木结构式的房屋建筑群,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据传,槐茂堂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间,创建人是王氏七十五世祖先王惠公,祖籍山西太原(晋生村的王氏家族的祖籍)。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到过槐茂堂,还御笔亲题“贡元”二字,被王氏族人制成牌匾悬挂于槐茂堂后大厅。根据现存的王氏家谱记载,王氏家族七十九世中的王介眉曾在朝中做过大官。1967年正月初四,一场无端大火,将整个槐茂堂的西面烧为灰烬。几年后,又一场大火彻底摧毁了槐茂堂,只留下了支离破碎的轮廓。
晋生村是谢塘镇教育最早发育的地方,从“谢氏义塾”“陈留小学”发展至“谢塘小学”“谢塘镇中心小学”直至如今的“谢晋小学”。
谢氏义塾创办于清嘉庆二十一年,谢氏义塾是邑人谢兰兆奉母命助基地2.6亩和田201亩创办。收谢氏子弟入学,不收学费,家境贫困者,每月还可领取白米3斗。清光绪三十年改名为陈留小学。1912年,由著名导演谢晋祖父谢佐卿集资进行重修,并改名为“私立陈留初级小学”,始任董事长,将原来只招收谢氏子弟扩大到招收其他姓氏子弟,并开始实行男女同校同学。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重修陈留小学,并请时任国民政府上海市市长的宣铁吾题写校匾“陈留小学”,又将原来的初级小学改为完全小学。革命前辈陈树谷在陈留小学任教期间宣传革命道理的往事,谢塘人民记忆犹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陈留小学”,改名为“谢塘小学”。1984年9月起改名为“谢塘镇中心小学”。2023年,为纪念谢晋诞辰100周年,学校改名为“谢晋小学”。
【名人故里 梨果飘香】
作为共和国“改革先锋”谢晋的家乡,晋生村做足谢晋故里乡村IP文章,实现文旅融合大发展,走出了一条“千万工程”牵引下的乡村振兴特色路子。十多年来,晋生村通过乡村景区化、产业数字化、运营专业化,实现名人故里乡村蝶变,年接待游客30万余人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3年增长11.66倍。
据谢塘镇晋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章溢锋介绍,为了做好“谢晋故里”这个文化IP,从2022年开始,谢塘镇强村公司(由谢塘镇14个行政村共同入股组建,后更名为上虞晋润乡村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与各方合作,引进上海电影集团专业团队精心设计谢晋故里·晋生星片场,建成乡村文旅综合体,链接周边的谢晋故居、醉美梨园、水乡慢街等节点,穿点成线、连片成景。
上海电影博物馆团队为“晋生星片场”量身定制了8个功能各不相同的电影主题空间,每一个空间尽可能保留了建筑的历史气息,又突出上虞当地的文化特质。走进谢晋电影艺术馆、谢晋片场、1923摄影棚等各个场馆体验一回电影主角,在电影场景里骑一次上海永久牌自行车,阅读一本电影相关的书籍,品尝一杯现磨咖啡……一时间,星片场成为网红打卡点。
景点建成后,如何运营成了镇村干部一直思考的问题。晋生星片场将研学项目摆上日程,隆重推出集影视研学、水乡风情、果园观光、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谢晋故里乡村景区研学线路,积极探索“电影文化+非遗文化”的深度融合,将谢晋导演背后的电影文化、电影制作原理、谢塘五香干的非遗研学作为重点项目开发,打造全链接沉浸式体验。
去年4月,电视剧《大江大河3》剧组在晋生村拍摄。晋生村里利用星片场核心区以及周边旧厂房等原有建筑,活化利用打造影视拍摄、影视制作、影视会展等空间,主动向周边影视基地推广,吸引影视剧组进驻拍摄,发挥明星效应带动景区人气,促成电影的实景化创意旅游模式,并带动文化影视公司进驻。
晋生村手持多张金名片,还有一张,就是“三月梨花一片,七月梨果满园”的优质梨。谢塘镇享有“浙江省黄花梨之乡”美誉,是全省最大的优质梨生产基地,现有优质梨种植面积3000亩,年产鲜果7500吨。
每到7月,谢塘镇梨文化节就会如期而至,谢塘镇梨产业农合联与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虞生优梨”50万斤购销协议签约成功,更让谢塘梨农喜上眉梢。该村村委发动农户对全村梨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与浙江省农科院合作引进翠冠、翠玉等新品种,运用物联网技术建成500亩“数字梨园”,并将影视文化融入到梨园节点,注册“虞生优梨”公共品牌,建立“梨农合联+农户”模式,与电商公司、水果连锁企业等合作建立村级统收服务点,培植“梨小二”自主电商品牌,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文化赋能乡村、数字助力产业、多业共融发展,激发了乡村活力,晋生村由此成为近悦远来的和美乡村,今年一季度已接待游客达8万余人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18年的60万元提升到了2023年的18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