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戴家村] “四不出村”唤醒乡村新活力
本报记者 金伟 文 特约摄影师 刘育平 摄
【“将脚头跑在前头”】
戴家村处于原夏盖湖的中段(偏北)。清雍正六年夏盖湖彻底废毁,随着湖的废弃、开荒垦种成湖田,各姓先民陆续迁入落户。据调查,村内多姓迁入时间大致在距今约200年至150年之间,村内村民姓氏有戴、罗、陈、王、顾等。
发展至20世纪末,和许多行政村一样,当时的戴家村也存在农业税、优抚款等费用收取难、村干部工作开展难、基层治理基础差等困局。怎么办?在1998年4月的一天,谢塘镇戴家村原党总支书记戴瑞良牵头召开了一次“诸葛亮会”,每个村民小组派4名村民代表参会。会议就如何不断满足群众需求、密切群众关系、打开农村工作局面展开了讨论,最后形成共识——主动转变农村工作理念,提出“先服务、后收费”的村务管理理念,把村民建房审批、办理经商营业执照、申请有线电视,甚至联系家电维修等事项均由村干部无偿代理代办。经过几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向心力与日俱增,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干群关系日益融洽,村级各项事业也得到显著发展。
2001年,《绍兴日报》将戴家村村干部“将脚头跑在前头”的工作法总结提炼为“四不出村”工作法,即群众办事不出村、矛盾调解不出村、信息咨询不出村和致富求助不出村。
2010年,在浙江省“争先创优”活动推进会上,谢塘镇党委作为全省唯一的乡镇级基层代表在会上介绍“四不出村”工作法的经验。会后,时任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奇批示:上虞“四不出村”工作法很好,值得推广。
【打造“四不出村”新样本】
近年来,新戴家村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基础,以深化推广“四不出村”先进经验为主线,全力打造“四不出村”工作法升级版,优化升级后新时代“四不出村”工作法内容为:群众办事不出村、矛盾调处不出村、文化需求不出村、兴业致富不出村。2020年12月,新戴家村建成“四不出村”实践馆,确立新时代“四不出村”的“新戴家村样本”。
“这是我们村的夜间调解室,村民白天都要上班,邻里之间有矛盾纠纷,村调解员通常利用晚上时间召集他们来这里调解,心平气和协调解决。”新戴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月文介绍“矛盾调处不出村”的“主阵地”。不仅如此,新戴家村还建立了“三师三员”乡贤调解团队,构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和基层信访矛盾调处品牌工作室,推广“平安虞家”APP,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四平台”升级版,规范提升“全科网络”建设,实现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打造“最亲乡里人”调解品牌。
一到晚上,热闹的不单是文化礼堂,戏曲爱好者正在排演越剧,还有文化广场上村里的“舞娘”们正在组织广场舞训练,她们优美的舞姿、灿烂的笑容为村民带来了欢声笑语。新戴家村为加快推进文化礼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规范化建设,提升硬件设施,深入挖掘群众文化潜力,组建舞蹈队、戏曲队、太极队等文化团队,加入“梨花醉”村级文艺联盟,引导青少年走进农家书屋,积极培育“红管家”志愿服务团队,建立“红管家”品牌服务站,厚植乡村文化土壤,打造“最浓乡土情”文化品牌。
谢塘农户种得最多的就是梨了。把梨卖得更好,形成一种产业化的发展,可谓“四不出村”法最生动的实践成果。新戴家村一方面通过精品示范村的打造,通过景区化改造,来提升旅游业态,吸引游客资源。另一方面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梨小二”富农站、“虞生优+”系列品牌的包装,来增加农民的销售量,通过风情街的推广,农技人员的下沉指导,千方百计为农民增加收入。另外,本村的共富工坊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入雨伞加工行业的村民占据30%,为赋闲在家的家庭主妇增加了不少就业创收机会。
此外,新戴家村还先后完成了联网公路建设、厕所革命、河道治理提升等民生实事工程,村庄面貌日新月异,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