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新商都·品味

文章导航

谢塘镇晋生村党总支书记章溢锋:

做乡村共富的“领头雁”

  幸福,在每一位劳动者的笑容里

  五月的天,被每一位劳动者擦得湛蓝;五月的风,为每一位劳动者劲吹;五月的云,为每一位劳动者留白……五月是属于每一位劳动者的月份。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走进这些平凡的劳动者,用镜头捕捉他们的笑容,用文字记录他们的耕耘。

  这些普通劳动者,虽然没有精致的妆容,也未必有英俊的五官,但朴实的气质、阳光的笑容,自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幸福,就在每一位劳动者的笑容里。

做乡村共富的“领头雁”

谢塘镇晋生村党总支书记章溢锋:

  本报讯 (记者 沈嘉玲) 5月5日上午,刚召开党员大会确定了下半年村庄发展规划的谢塘镇晋生村党总支书记章溢锋又马不停蹄地来到谢晋故里·晋生星片场,了解当天游客参观情况。即使是“五一”假期,他也没有片刻休息,仍旧穿梭在晋生村的村间小巷、田间地头。村里的事情繁杂琐碎,但他却没有一丝不耐,反而充满了干事的热情和信心。他说,看着村里环境一点点变好,看着村民腰间的“荷包”越来越鼓,一切都是值得的。

  2011年,35岁的章溢锋成为晋生村党总支书记。刚上任时,晋生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只有6万元,经济落后,村内环境差。看着这百废待兴的一切,身为退役军人的章溢锋并没有气馁,反而迎难而上,对村庄开始了大刀阔斧地改变:他通过土地整理项目,盘活闲置资源,争取项目资金,让村级集体经济荷包一下子鼓了起来;为了能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他进行二次投资,村里自建民工公寓,与其他村联建物业项目,出租原办公用房,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增长到186万元……这些年,他把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创造了许多奇迹,也让晋生村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虞北小村一跃成为上虞的“明星村”之一。

  晋生村作为著名电影导演、“改革先锋”谢晋的家乡拥有浓厚的人文优势。2019年起,章溢锋配合谢塘镇着手“谢晋故里”IP孵化,盘活村域特有资源,输出乡村IP价值,开发文旅业态。2021年,晋生村老粮仓“重生”计划启动。通过与上海电影博物馆合作,老粮仓开始了全面改造,建成了集谢晋艺术馆、谢晋片场、1923摄影棚等为一体的乡村文旅综合体——“谢晋故里·晋生星片场”。

  晋生星片场一经落成,不少影视剧组慕名而来,市民游客争相打卡。“像这个‘五一’假期,我们还安排了脱口秀演出、音乐会、亲子手作等一系列活动。高峰时期,一天要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说起这些,章溢锋眼中是抑制不住的喜悦。

  村庄富起来了,如何让老百姓的荷包也鼓起来呢?近年来,章溢锋积极发动农户对全村梨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建成500亩“数字梨园”,深化与省农科院合作引进翠冠、翠玉、秋月等新品种,建立“梨农合联+农户”模式,成立村级统收服务点,培植“梨小二”自主电商品牌,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并推广栽植红美人橘子品种,丰富种植品种,提高亩产效益,有效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如今,在章溢锋的带领下,晋生村这颗明珠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正绽放出璀璨的光芒。但章溢锋的脚步并未有一丝停歇,他又开始谋划起晋生村经济腾飞的新思路,与东联村、谢家塘村组团发展,建设集谢塘产业展示、人文展示、星剧场于一体的游客集散中心,并与省农科院合作,打造“数字梨园”2.0版,建成占地10亩的采摘基地,将上虞四季仙果“浓缩”于此,让游客一站式体验上虞的魅力。

“90后村干部”袁津芬:

为乡村振兴变身“直播达人”

  本报讯 (记者 戚罗燕) 眼下,正值树莓成熟期,走进下管镇庙峰自然村一田地里,一簇簇树莓枝繁叶茂,有些果实已经色泽鲜红地挂在枝头,让人垂涎欲滴。

  “大家猜猜看,这晶莹剔透的果实叫什么?没错,它就是‘树莓’,我们这叫‘牛荡荡’。”5月5日,一位带着甜美酒窝、充满活力的主播“哒嘣哒蹦的笑笑”,面对手机直播镜头,从树上摘下一颗树莓,娓娓道来。

  “树莓何时成熟?”“这个地方具体在何处?”……直播屏幕上,粉丝们的好奇如潮水般涌来,弹幕提问络绎不绝。“笑笑”名叫袁津芬,是位90后村干部、返乡女青年,她耐心地为直播间粉丝答疑解惑。四年前,她毅然放弃城市的稳定工作,回到家乡,“跨界”成为了群众的服务员、理论的宣讲员、乡村的宣传员。

  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面孔,袁津芬对家乡建设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她不仅是乡村生活忠实的记录者,更是热爱者。她穿梭在村中的小巷,踏遍崇山峻岭,跋涉在田间地头,用镜头捕捉着乡村的美食、美景,用声音为村民们和他们的农产品吆喝,宣传着这片美丽的土地。她的努力逐渐让她成为了当地的网络红人,她的镜头成为了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桥梁。

  “之前都是在马路边售卖,现在年纪大起来了,腿脚也不方便,多亏了‘笑笑’,让更多人知道了我们家树莓。”“五一”假期前,农户徐见巨找到了袁津芬,希望她能在树莓即将成熟之际,通过直播为这些树上的“小可爱”进行宣传带货。

  “野草莓最为常见的有三种,除了蓬蘽,还有山莓、掌叶覆盆子,它们都在春夏之交成熟,我们统称为‘树莓’。”袁津芬在直播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查阅了很多资料,她笑着说,直播不仅让她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更拓宽了她的知识面,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家乡的农业资源。

  除了树莓外,袁津芬还积极推广家乡的水蜜桃、板栗、春香柚等特色农产品。她通过“短视频+直播带货”的创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助农的新路径。她的努力不仅得到了农户们的认可和支持,还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浙江省“农商杯”巾帼创新创业大赛村播组比赛中,她还获得了带富组优秀奖。

  “大山物产丰富、鲜果不断,但是村里结构老龄化严重跟不上自媒体销售的步伐,很多农产品遇到了卖不出去的难题。希望我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这片美丽的土地,帮家乡的特产卖出去,把外地的游客引到美丽的家乡来游玩。”袁津芬说。

上虞风情街夜市团队:

做“烟火气”背后的“守夜人”

  本报讯 (记者 戚罗燕)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上虞文化旅游风情街迎来了最热闹的时光。非遗越剧的悠扬唱腔、手工DIY的匠心独运、水幕电影的梦幻光影、特色美食的诱人香气……多元活动交织成璀璨画卷。然而,在这背后,有一群不为人知的“守夜人”,默默地守护着这片“烟火气”的繁华与安宁。

  5月3日,不同于市民和游客的悠闲自在,上虞夜市团队早已身着正装、脖挂工作证,穿梭于风情街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紧绷神经,时刻准备着处理各种突发状况,一晚上下来步数在2万步以上。夜市负责人经俊表示:“上午8点多,夜市团队便开始忙碌起来,搬桌板、贴海报,精心‘装扮’整个风情街,只为给市民和游客带来一个难忘的夜晚。”

  在活动筹备阶段,夜市团队都会开展“头脑风暴”,深入挖掘本土特色,增强互动体验,策划设计每期夜市的新亮点,力求将夜市的“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点亮游客的“兴奋点”。在夜市开始前,他们忙碌地协调场地、解决矛盾,确保每一项活动都能顺利进行。活动结束后,他们还要目送所有游客和摊主离开,经常忙到深夜10点。

  “请及时通行,不要堵塞通道。”“注意车辆停放。”……为助力发展“夜经济”,守住“烟火气”的“文明味”,让来这儿的市民放心消费,志愿者、环卫工、保安们也在这条街忙碌着。据志愿者介绍,风情街夜市一般营业时间为下午5点到晚上9点,“五一”等节假日则是下午3点就开始了。夜市每周五都会安排专人对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进行协助督导,确保每一位游客都能享受到安全、舒适的夜游体验。

  市民马玲玲对夜市赞不绝口:“夜市有‘守夜人’保驾护航,人间烟火气、城市文明味更浓了。我经常带爸妈来这里,吃的喝的看的应有尽有,而且干净卫生、有秩序,每期都有精彩。”她的话道出了无数市民和游客的心声。

  夜市之所以能够走得远、传得广,不仅仅是因为它提供了多彩的娱乐活动和美食体验,更是因为它背后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守夜人”,把流量变成了“留量”。风情街夜市也相继被评为绍兴市十大特色文化产业园区(街区)、绍兴市十大文旅夜间消费集聚区、省级示范性青创农场、浙江省文化创意街区等;夜市团队也获得绍兴市工人先锋号、上虞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荣誉。

  “风情街夜市自2019年成立至今,已有5年的时间,从最初的37个展位发展到目前近300个摊位。”风情街夜市负责人经俊自豪地说,整个夜市以风情街为起点,向景区内延伸至孝德广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游线。如今,这个特色夜市已经成为一个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今年“五一”假期,夜市的客流量超过2万人次。

新居民张文星、许春荣夫妇:

在异乡“淘金”有苦亦有甜

  本报讯 (记者 沈嘉玲) “美女,今天旋风土豆卖完了,你看要不要尝尝新品?”“帅哥,后面的桌子都坐满了,你等一下,我给你在旁边再支一张。”……5月1日晚上7点多,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职工生活区的青春乐业广场里,张文星、许春荣正忙得不亦乐乎,身前的冰柜前挤满了挑选食材的顾客,身后的就餐区域内也坐满了人。

  “这几天生意好,我们连着两三天都爆满了。”谈起这几天的经营情况,妻子许春荣笑得合不拢嘴。张文星、许春荣来自安徽省,“其实一开始来,就想着能比家里多挣些钱。”张文星告诉记者,在老家,两人以种地为生,“但就只有几亩地,我们也没啥文化,一年收入四五万元。”可以度日,但想着给孩子、老人创造更好的条件,张文星开始了背井离乡的生活。

  独自打拼了两年,张文星向妻子许春荣提出让她一起来上虞的想法。“他说他想吃我做的煎饼,想让我来上虞摆摊。”体恤丈夫一人在外的艰辛,2014年元宵过后,许春荣跟随着丈夫的步伐来到上虞。“一开始并没想着赚钱,就觉得做煎饼卖不完,自己也能吃。”然而许春荣的煎饼果子小摊一支起来,就吸引了不少食客。那时,许春荣主要经营早餐和晚餐两个时段,虽然营业时间并不长,但工作时间却是长达10多个小时。“我每天早上4点多要起来备料。”许春荣说,从洗菜、和面到煎香肠、炸里脊,都是她和丈夫两人准备。早上6点出摊,一直忙活到9点多收摊。中午简单休息一下,下午又要起来备料,为晚市做准备。“一般回到家都晚上9点多了,等把器具都洗干净,要到11点多了。”许春荣说,虽然生活比较苦,但是看着每天都卖光的面桶,心里还是很满足的。“好的时候,我一早上就可以卖五六百块钱。”但最让许春荣自豪的还是她积攒下了一批忠实的“粉丝”,“甚至还有老客因为来迟了没买到,特意找到我租的出租屋里,让我单独给他做两份。他说他妻子怀孕了,就想吃我做的煎饼。”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2019年,丈夫张文星辞掉了工作,做起了炸串生意。虽然日子一天天在变好,但有一个现实问题一直困扰着夫妻俩。“我们那时经营的是流动小摊,每天不仅要风吹日晒,还要提心吊胆。”许春荣说,虽然上虞的城管体恤他们的不易多是柔性执法,但她仍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店,能够遮风挡雨就行。

  转机出现在去年。为了在留住“烟火气”的同时管出“好秩序”,去年,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打造了青春乐业广场,给所有流动摊贩一个固定的经营点。有了固定经营点后,夫妻俩便开始着手转型之路。“现在不卖煎饼了,专做炸串和烧烤。”去年年底,夫妻俩还专门购置了大型冰柜,多租用了一个摊位用作餐饮区,让食客吃得安心又舒适。

  如今,夫妻俩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摊位规模也越来越大。“前两年,我们在老家的县城买了一套房子,等大儿子读高中了,我们计划把小女儿接到身边来……”说起未来规划,许春荣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眼中也充满了光。

  在青春乐业广场,像张文星、许春荣夫妇这样在异乡“淘金”过程中找到生活甜意的新居民还有很多……


上虞日报 新商都·品味 00008 做乡村共富的“领头雁” 2024-05-06 上虞日报2024-05-0600005;上虞日报2024-05-0600006;22127324;22126936;22126487;22127225 2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