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纷纷角逐“五一”文旅市场
上虞如何解锁
留量密码
![]() |
![]() |
![]() |
![]() |
![]() |
各地纷纷角逐“五一”文旅市场
上虞如何解锁
旅游景区人流如织,图书馆里书香四溢,影院剧场气氛热烈,“五一”假期,上虞旺盛的文旅市场,描绘了一幅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图景。人们在城市街巷寻景寻味,在秀美乡村望山看水,走进博物馆纪念馆触摸历史,来到公园郊野亲近自然陶冶身心……“文化味浓”“烟火气足”“体验感好”,节日文旅活动丰富,消费持续升温,人们出行出游热情高涨。
“传统与现代,浪漫与内敛”“趣味,休闲,放空,发呆,独处”“听见时光,遇见美好”……不少“顶流”城市在“引流”上“做文章”,誓要留住游客的“心”。在“网红”城市轮番登场,相继“出圈”的背景下,上虞如何拉动“青春文旅”市场,在黄金周赚足“留量”?
A乡村旅游引潮流
“五一”小长假,我区各乡镇街道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氛围,亲子游市场人气旺,不少市民和游客带着孩子出门踏青游玩,感受大自然的恬静与和谐,尽享亲子欢乐时光。
从城南湿地公园,到青少年综合活动中心的亲子体验活动;从上虞舜康国际赛车公园的卡丁车体验,到盖北、岭南的露营趴……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让大朋友、小朋友都能尽享游玩之乐。
“平时工作忙,难得‘五一’假期能陪孩子出游。白天陪孩子在岭南许岙星芒营地进行红旅研学,晚上入住沐格山居,孩子玩得非常开心。”5月1日,上海游客陈斌一家驱车来到岭南覆卮山景区,享受惬意的亲子游。
体验长塘乡村之旅,感受古道竹海风光。“五一”假期,乡村旅游热度攀升,慢节奏的休闲度假,吸引了周边众多游客享受绿水青山、体验民风民俗。
长塘镇东接曹娥街道,西临越城区富盛镇,北连东关街道,南接虞南山区,是“十五分钟都市圈”和“一小时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游客选择在此地停车歇脚,造就了生态游、过境游的发展。曲折蜿蜒的古道、郁郁苍苍的竹林、缭绕翻滚的云海,游客随手一拍就是美景。“为避免去热门的景点扎人堆,所以我们就利用这个机会来一场乡村之旅,来领略长塘的风光,一路走来,感觉这里风景特别秀美,心情也特别舒畅。”来自杭州的游客郭寅南告诉记者。
近年来,长塘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自然风貌和人文底蕴,积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并串珠成链,开发以康家湖、浙东古运河为主体的水上游线路,以竺可桢故居、马一浮故居、桃花源景区为主体的研学游线路,以觅笋、采柿、养殖、烹饪、民俗为主要内容的农事游线路,以美丽、人文、乡村等全要素资源使游客获得沉浸式享受。
今在丁宅,时光“葚”好。5月2日,丁宅乡第十四届桑果休闲旅游节火热启幕,吸引诸多市民和游客纷至沓来。丁宅乡种有果桑面积1100余亩,年产量150公斤,年产值超1000万元。“游桑园,摘桑葚,品乡趣。走进丁宅,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晶莹剔透的桑果缀满枝头,令人垂涎欲滴。”来自我区实验小学的学生陈诺不禁感慨。
B景区场馆力推“文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五一”期间,我区各景区场馆纷纷以“文化+”融合各种旅游业态,打造兼具文化体验和娱乐休闲功能的特色景区,让市民和游客在近距离接触自然、放松身心的同时,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韵味。
“五一”假期首日,走进岭南覆卮山景区“石头王国”,游客们在大小不一的石头间,尝试摆出各种造型;前往离景区不远的许岙战斗展陈馆,一座座雕像、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令游客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让孩子从小接受革命教育,才能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宁波游客刘英说。
岭南乡依托覆卮山景区,设计了山野运动、红色研学、户外露营、旅居山间等文旅活动,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山居岭南”的独特魅力。无独有偶,驿亭镇白马春晖景区推出白马营地垂钓龙虾、列车营地X苦甜咖啡、花园餐厅篝火晚会等形式各样的活动,让市民和游客尽享快乐时光;谢晋故里·晋生星片场安排了脱口秀、亲子手作、音乐会、户外用品展、投篮大挑战等精彩纷呈的活动,让市民和游客度过一个充满“艺术范儿”的假期。
“落日干杯”民谣小酒馆、“如漆而至”漆扇DIY、“故城有戏”绍剧专场表演、“一出好戏”露天电影会……4月29日至5月5日,丰惠镇创新推出古城青春漫游系列活动,见人见物见生活可知可感可体验,静态展品和活态展演交相辉映,展现出古县城文化中的“府城”生活。“古城丰惠正在形成完整的生活业态,在引进文旅业态和设计文旅活动中,尽可能多地考虑与游客互动,文旅产品也更多融入到生活,较完整地展现出丰惠千年古城的生活状态。”丰惠镇相关负责人说,非遗民俗、精品书店、美学空间、百花市集等让丰惠古城有了更多沉浸式体验业态,打造出独具魅力的古城文化标识。
投壶、丢沙包、剥蚕茧、飞盘九宫格,桑果成熟,不仅仅是一次味蕾的盛宴,更是一场文化的传承。仙果小镇景区丁宅,素有“江南蚕桑之乡”的美誉,当地蚕丝棉剥制手工艺被评为区第四批非遗传统技艺。为此,丁宅乡以第十四届桑果休闲旅游节为契机,推出“与我为伍”超级潮玩节,邀请大小朋友共同打卡体验传统游戏和非遗技艺。
“老人看展,中年人看书,孩子读绘本,这里可以满足我们全家的需求。”5月3日,市民郑云和家人一大早来到上虞图书馆。“五一”假期,区图书馆推出亲子阅读活动,举办艺术分享沙龙,成为假期亲子活动的重要空间。
今年“五一”,我区迎来红色旅游热潮,市民和游客纷纷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场馆等,在缅怀英烈中传承红色基因。各基地、场馆通过采用沉浸式体验、实景表演等方式,让厚重的红色历史“活起来”。
C从“游”到“学”的回归
拿起锄头,翻地、除草、播种;来到农家院,剥蚕豆、编草帽;走进大棚,采摘、收获……连日来,我区各学校的孩子们走出教室,来到研学基地,开启一堂别开生面的“劳动实践课”。
“不仅是动手体验,研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些意外收获,比如我们在桃林里了解作物的时候,在树上发现了桃胶。”百官小学相关负责人说,真的能感觉到大自然像是个“百科全书”,而研学是个“移动的课堂”,“能够在大好的春光中走出教室、贴近大自然,孩子们都很兴奋。”通过一天的劳作,学生们也切身体会到诗句里“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小小木工师、社区工作者、家务大比拼……5月1日至5日,区青少年综合活动中心推出“我劳动,我快乐”五一专场活动。广大少年儿童在扮演社会角色、模拟社会生活过程中,了解社会结构功能及社会运行规则,掌握简单的行业相关知识技能,逐步培养现代公民素质和亲社会行为,促进其社会化发展,深受家长们的喜爱。
“到博物馆去”不仅成为社会新风尚,也成为研学新风尚。“五一”期间,上虞博物馆成为学生开展研学活动的热门场所。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上虞历史文化陈列”“越窑青瓷陈列”“上虞建筑特展”“天香楼碑刻陈列”等展厅,通过实地参观,对话珍贵文物,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感受上虞文化的特有魅力。
近年来,我区依托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等平台优势,深耕研学游产业。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区发布了中小学研学基地地图,在全区范围内公布了20余处研学基地,包括农副业类、红色主题类、体验拓展类、历史文化类、场馆类等多种类别,有效整合了虞山舜水间的研学实践阵地。通过打造开放式课堂、情景式课堂、全域化课堂,见证求证历史、体验体悟生活的行知课堂和见识课堂,以研学的方式,引导广大青少年更好地认识上虞。
当前,出游模式正从打卡式向体验式转变,这一趋势自然而然也延伸至研学游板块。跳出旅游来看,研学游依托教育、文化属性,通过整合各项资源为文旅产业赋能,成为打造文化游的方向与文旅融合的路径。
“如果说对于一般的旅行来讲,‘体验’是一种选择,而在研学游中,‘体验’则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区教体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的研学市场对课程的要求很深,对于学生来讲需要体现出“我自己来研学”和“我爸妈带我来旅游”有什么不同,要与“旅游”区别开来,相比于“游”,更侧重“学”。
今在上虞,诗和远方。区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培育文旅领域新质生产力,主动创新探索农文旅融合模式,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提升力度,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保障,聚力发挥虞南800平方公里核心带动作用,做到“引流入虞”“引客入虞”的积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