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教育周刊·小荷尖尖

6平方米里的千里胸怀

六(1)班 杨珂

  我用指尖轻轻摩挲着光滑的白纸,提笔,让笔尖在纸上飞快跳跃着、旋转着,为一个老人,写下了传奇……

  1928年,他出生在浙江省上虞区梁湖华光村一个贫困的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小学没毕业的他就外出打工谋生。1959年,他一个人来到了香港,在一家杂货店当伙计,在这段时间里,他忍辱负重,日子过得很艰辛。后来,在他五十岁的时候租了一个6平方米的楼道口,靠卖蟹、卖粽子、卖茶叶蛋的小本生意生活。没错,他就是张杰。

  就是这样一个平庸的老人,却为他的家乡捐了1500余万元,建造了18幢张杰教学楼,32间教室和宿舍楼、图书馆,并设立了200余万元的教育基金资助困难学生,受惠学生2万余名……

  所有这些数字都足以说明他对家乡教育的重视与支持。谁都没有想到,狭隘的六平方米的空间里,竟装着千里的胸怀。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他认为落后就要挨打,国家的富强,重点在于教育。为了捐助这些钱,他省吃俭用,甚至把儿女为他办寿的钱都捐给了家乡。

  值得一提的是,我幼儿园的时候非常荣幸地去看望了张杰老先生,并给他送了花。那是学校组织的一次活动,我和同校的几个小朋友被选为代表。我当时并不知道面前这位头发花白、满脸皱纹、和蔼可亲的老人是谁,也不知道他为家乡作了多大的贡献。那天,张杰老先生说了很多话,我都记不太清楚了,只对他的一句话印象深刻:“自己好,不算好;国家好,家乡好,才算好。”天真幼稚的我当时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认为这个老人好“傻”,为什么说自己好,不算好呢?

  可惜在2024年2月18日,张杰先生与世长辞,离开人间,这是一个令人痛惜的消息。可这也令我意识到,虽然张杰去世了,但“张杰精神”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亘古不变。他的事迹会像一本经典名著,世世流传,更会像清澈的溪水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我停下在纸上飞跃的笔,望向窗外,已是夜深人静。我抬头望向深邃的天空,张杰先生就像天空中的那颗启明星,指引我们继续前进,不断学习,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指导教师:张敏娥


上虞日报 教育周刊·小荷尖尖 00011 6平方米里的千里胸怀 2024-04-20 上虞日报2024-04-2000014 2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