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健康上虞

优化服务 回应百姓健康关切

  主持人:“一高一低”“一急一慢”“一老一小”,围绕老百姓的这些健康关切,上虞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在满足基层卫生健康需求上,我们开展了哪些工作?

  崔苗军: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推进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是要使群众受益、让百姓有感。为此,我们始终突出“优质均衡”主方向和“健康惠民”主基调,推出了一系列深受群众欢迎的健康服务举措:

  我们全面实施基层医疗设备更新提升计划,20家乡镇街道医疗机构中,3家配置了磁共振,4家配置了肠胃镜,9家配置了CT,并在医共体总院建立了影像诊断中心、心电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9大共享中心,让基层就诊的群众享受与总院同质的检查诊断服务。

  我们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双下沉”工作,平均每天有30名左右的区级医院专家下沉基层服务,今年起,我们还开通了“虞南健康直通车”,组织专家到山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虞南山区定点、定时开展医疗服务和健康宣讲,实实在在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为更好满足老百姓慢性病防治需求,我们早在2018年11月就与上海瑞金医院合作,建立了浙东地区首家国家标准化代谢病中心-上虞MMC,实现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终生管理、一站式服务以及与国内顶级医院的同质化诊治。近年,又落实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用药保障等政策措施,推动“两慢病”分级诊疗;组建“两慢病”服务专家团队,推动基层慢病联合门诊全覆盖和慢性病联合病房建设,使群众就近就便享受“两慢病”一体化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2023年1月起,我们又对全区65岁及以上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群众实行“两慢病”门诊免费项目,有力推动了“两慢病”患者的规范管理、规范治疗。

  为了增强老百姓对医疗急救的安全感,我们加密了急救站点布局,设立了11个急救分站,形成了“城区9分钟、乡镇15分钟”急救圈,并在上虞人民医院建立直升机停机坪,开设“空中120”生命救援新通道,将上虞急救融入了长三角航空救护网络。我们还大力加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建设,建立急危、疑难重症患者MDT多学科联合会诊机制,特别是顺利通过了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建设,平均门球时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到首次球囊扩张的时间)缩短至57.86分钟,大大提高了胸痛患者救治成功率。

  就在不久前,患者顾先生突发胸痛,急需进行PCI手术治疗开通闭塞血管。上虞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与基层卫生院密切配合,从院前急救接诊患者到患者入院与导管室无缝衔接,仅用28分钟就成功救治了患者,创造了医院胸痛患者救治的最快纪录,术后患者恢复迅速,社会反响良好。

  另外,我们还建立“上车即入院”系统,与邵逸夫医院合作,利用5G+AR技术,打破急救服务“壁垒”,实现多学科在线实时MDT会诊联合救治,真正实现“上车即入院”,为上虞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依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5G+AR远程急救系统,紧密形成医共体分院—总院(中医医院)—邵逸夫医院三级联动,使区域内救治流程更加顺畅、救治效率更加快捷,全面提升医院急救水平。

  有一次,56岁的夏师傅突发脑桥出血,紧急转运上级医院风险非常大,危急时刻,启用5G+AR远程医疗会诊,向邵逸夫医院急诊科专家进行病情汇报。在邵逸夫医院专家的全程指导下,夏师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转危为安。

  截至目前,通过邵逸夫医院5G+AR远程急救系统,已成功抢救20多例患者。

  主持人: 5G+AR急救技术对急救体系的完善有何作用?如何评价上虞急救体系建设?

  刘利民:众所周知,很多疾病的抢救时间十分宝贵,以急性心梗病人为例,最佳时间是4分钟,超过8分钟,病人的心脏将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伤。传统急救步骤中,这类病人被送到医院后必须先做心电图、抽血等常规检查,然后再送往心内科进行急救,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有时候失去一条生命就是几分钟内的事情。所以,我们要争分夺秒。

  上虞区通过不断对急救流程和急救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在全区建立起区域协同快速救治体系,实现从发病到抢救的无缝衔接,进一步提升了危急重症病人的整体急救水平及救治效果。“5G+AR”技术,主要是为了解决危急重症患者在无法转运上级医院的情况下,由专家进行异地指导的问题,专家通过该项技术,可以身临其境提供急救指导,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上虞的医疗急救,无论是急救网点布局,还是五大中心能力提升,包括各类数字化、智慧化技术的应用,整个体系还是非常完备的。特别是5G医疗的使用和直升机空中救治通道的开辟,不但显著扩大了院前急救服务半径,满足了急危重症患者跨区域就医需求,也使得争分夺秒的医疗急救更加迅速有效。

  未来,上虞将5G医疗、空中急救与区域协同形成互补响应,形成完善的立体救援体系,将大大提升应急医疗救援能力,更好地护佑百姓健康。

  主持人:除了“一急一慢”,“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既是卫生健康服务的重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上虞在“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方面又有哪些让百姓有感的好举措?

  崔苗军:“一老一小”,一直是我们健康惠民的重点对象。这几年来,我们从机制建设入手,建立了顺应需求、切实可行的“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体系。

  “老”的方面,我们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和不同类型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构建了医养结合“健康管家”服务模式,打造共同富裕路上医养结合健康服务样板,获得了百姓的广泛认可,还被评为健康浙江行动省级样板和绍兴市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列入全省共同富裕实践观察点名单。

  上虞是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一个县市区。农村基层的老龄化更为严重,许多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更需要我们主动提供贴近老年人的健康服务。

  2023年2月,我们在丰惠镇试点医养结合“健康管家”服务。按照社区居住老人、居家卧床老人、集中养老人员、重点特需老人4种对象,构建不同类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健康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精准可及的健康服务。这项服务还可以根据患者救治需要,双向动态转换家庭病床和住院治疗模式,实现“区级医院—基层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健康管理的无缝衔接。

  目前,这项工作已在全区面上推行。累计建床576张,开展上门查房1.1万人次、远程查房6.82万人次。

  再说说“小”。我们聚集人口出生率和生育服务重点,出台《加快构建生育健康全流程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依托一体化“生育健康管家”应用场景和优生优育“三级普惠网”,打造“婚、孕、产、育”生育健康全流程服务体系,突出加强婚后孕育的健康干预和健康服务,做到健康婚育,关口前移;健康生育,靶向发力;健康养育,医育融合,着力破解“不能生、不及时生及生不好”等难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主持人:中医药服务是上虞医疗卫生服务的一大特色,2023年11月,上虞还顺利通过了国家基层中医药示范区建设的省级评审。上虞区委区政府如何推动构建中医药服务体系?

  黄俊毅:中医药工作在上虞有基础,也深受老百姓欢迎,近年来,我们从政策端、技术端、服务端全方位发力,推动构建中医药服务体系。

  在政策方面,区政府专门出台了《加快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在人才培养管理、特色专科建设、职称晋升评审、提高薪酬待遇等方面强化政策支持。近五年来,区财政在中医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的投入就接近1个亿。

  在技术方面,大力引进名中医及中医特色疗法,我们建立了重庆赵氏雷火灸浙江培训和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广东省中医院颜芳名医工作室,北京超岱腹针浙江传承基地等,全面引进刺血疗法,雷火灸、热敏灸、九宫针法、子午流注等传统特色项目技术,还建立了全省首个中医经典病房。

  在服务方面,我们致力于建强区级龙头,做实基层服务,抓好村社延伸,全面深化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实现中医药服务全覆盖,让中医药惠及每一个村(社区)、每一个家庭。

  主持人:发现一例早癌,等于挽救一条生命、拯救一户家庭,我们能感受到癌症早筛对健康的重要意义。这个方面,请崔局长为我们介绍一下。

  崔苗军:上虞的早癌早筛早治始于2012年11月,当初主要开展了宫颈癌、乳腺癌“两癌”免费筛查,至今已有12万余名适龄农村妇女享受该项免费服务,财政投入资金累计超过了1.2亿元。

  而我们的消化道癌筛查开始于2015年5月,上虞人民医院率先在绍兴市内对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进行探索研究。早期胃癌肠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到90%至95%。近几年,上虞人民医院的早期胃癌检出率逐年上升,胃肠道早癌早诊早治全流程管理体系经验也多次在省内国内交流。

  这些年来,上虞将妇女“两癌”和重点人群结直肠癌、肺癌、上消化道癌、前列腺癌等筛查干预纳入民生实事项目持续推进,社会反响良好。


上虞日报 健康上虞 00004 优化服务 回应百姓健康关切 2024-04-15 上虞日报2024-04-1500005 2 2024年04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