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专版

[虞光村] 一抹红色耀家园

本报记者 宋彦佩 文 通讯员 刘育平 摄

  【红色精神代代传】

  白墙黑瓦,简朴素雅,在杭甬运河畔、谢家桥脚下,叶天底故居是一处坐北朝南的古朴四合院,有座楼与两厢。座楼南向,五开间,硬山单檐式。正门两侧悬挂着一副楹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叶天底,原名叶霖蔚,又名叶天砥,1898年出生在丰惠镇虞光村。“叶天底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是苏州和上虞首个党组织的创建者,也是上虞革命运动的点火人。”叶天底侄孙、现年83岁的叶根法自豪地说。

  1920年3月18日,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叶天底在“五四运动”影响下,参加了杭州的“一师风潮”。之后,叶天底离校去了上海,结识了陈独秀、邵力子等进步人士,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1920年8月22日,叶天底、俞秀松、施存统等人,在上海新渔阳里6号成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底,经瞿秋白和恽代英介绍,叶天底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9月初,叶天底在江苏苏州乐益女中建立苏州第一个党组织——中共苏州独立支部,直属上海区委领导,叶天底任支部书记。1926年春,叶天底回乡养病,其间,他遵照党的指示,积极开展革命活动。7月16日,他主持召开中共上虞县独立支部成立大会,并出任书记,上虞第一个共产党基层组织诞生。

  1927年11月,浙东秋收大暴动计划泄露,叶天底不幸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毫不动摇。1928年2月3日,他给哥哥写了一封绝命书,信中写道:“我决不愿跪着生,情愿立着死!”5天后,叶天底英勇就义。

  1986年,叶天底烈士故居修复。2007-2008年,叶天底书房得到修复,建起中共上虞独立支部纪念室,故居其余部分也得到大规模修缮并对外开放。

  红色文化耀家园。如今,每年清明、“七一”前后,这里成为区内外游客争相参观的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旅游点,红色故事口口传颂,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运河文化润民心】

  “吾虞运河,在邑治南数十步。东接通明,西距梁湖。又东北有新开河,抵新通明堰,为越明孔道。”县志中的寥寥几笔,勾勒出杭甬运河与丰惠古镇的千年联系。

  位于丰惠东部的虞光村,杭甬运河绕村而过,千百年来,村民与运河朝夕相伴,互为滋养,散发着独特的文化气息。“我小时候经常到村里的运河码头玩,看来来往往的船只在这里歇脚或装卸货物。”今年74岁的虞光村村民宋老伯介绍。20世纪80年代,虞光村的运河沿线还出现过不少砂石场。“原来这里是砂石料中转站,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运输到余姚慈溪甚至宁波等地。”当地村民介绍。

  水运便捷带来商贸繁华,那时运河码头附近是原谢桥镇街区,有热闹的农贸市场,水产等各种货物品种丰富购买便利,码头还有游轮可搭乘到余姚慈溪等地。

  2018年,位于虞光村的这段杭甬运河得到整治提升,建起了运河公园,滨水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运河公园内还融入红色文化、谢桥特色糕点、照相器材等文化特色元素,建起人文长廊,成为村民们观光休闲、健身旅游之地。

  【特色产业富一方】

  摄影器材是虞光村的另一个特色。全村共有60多家摄影器材厂,从业人员1600余人,年创产值达1亿多元。三脚架、灯架、摄影灯、镜头盖、滤色镜、摄影包、专业接口等配件在这里应有尽有。

  为推动产业发展,虞光村组织成立摄影器材协会,共享抱团运营模式,创新发展实招迭出。恒丰光电实业有限公司在杭州设立电子商务平台,在国外创设多个“海外仓”。格林尔数码摄影器材有限公司实施技改项目,发明多项专利。天涯摄影器材厂研发中高端摄影器材,产品已进入无人机领域。直播经济时代,摄影器材家族又有了新成员——美颜灯。这款“网红”产品也让虞光村摄影器材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

  谢桥大糕、谢桥咸烧饼、谢桥月饼……虞光村的谢桥特色糕点是人们记忆里的一道传统美食,如今,这一特色美食已是区内外游客馈赠亲友的伴手礼,在当地更是准女婿去丈母娘家的必备节日礼品。致力于传统食品制作的谢桥洪权食品公司应运而生,迅速壮大,发展成一个畅销各地、寄寓乡愁的特色美食产业。

  悠悠运河水,漫漫发展路。千年文明与现代产业在古运河畔的虞光村激情碰撞,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上虞日报 专版 00004 [虞光村] 一抹红色耀家园 2023-08-25 上虞日报2023-08-2500017 2 2023年08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