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专版

文章导航

巾帼群英,山河不会忘记

——写在《美人弄1号》首发、美人弄卷烟厂展陈馆开馆暨红色艺术创作基地授牌之际

  长篇纪实文学《美人弄1号》首发、美人弄卷烟厂展陈馆开馆、红色艺术创作基地挂牌……昨天,小越街道新宅村美人弄深处,一处斑驳的百年民居又热闹了起来。

  1941年至1943年,8名年轻女地下党员遵照党的指示,在美人弄密设了一家以卷烟厂为掩护的情报站,将搜集的大量情报送到三北游击司令部,为打击下乡“扫荡”“清剿”的日伪军,尤其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取得第一次反顽自卫战的胜利立下大功。如今,这处红色革命遗迹被修缮一新,不仅还原了当时以卷烟厂作掩护从事情报的工作场景,还设立了一个近300平方米的美人弄卷烟厂展陈馆,记录着当年激情澎湃的红色岁月。

  当天,来自出版界、文史界、影视界、新闻界的多位嘉宾及当年在卷烟厂战斗过的女地下党员的亲属们纷纷前来祝贺。抗日巾帼英雄赵煦照的外曾孙女高思飞回到老宅感慨万千,“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穿越了战火纷飞被保留了下来,也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惊心动魄

  一段难忘的抗战记忆

  “美人弄”的入口很小,仅能容一人通过,穿行几十米,周边便豁然开朗起来,美人弄卷烟厂就在这巷子的尽头,是几间古朴的二层民宅。就是这样看起来很不起眼的普通民宅,当年却发生过一段惊心动魄的抗战故事。

  1941年,在浙东抗日根据地建立之前,浙东三北地区日军、汪伪等势力犬牙交错。当年5月,上虞北部的五夫、百官、丰惠、曹娥、东关、崧厦、小越等地区相继被日寇和汪伪军占领,一些溃散的国民党杂牌军部队、散兵游勇盘踞出没、残害百姓,浙东地区笼罩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

  为了同敌寇作斗争,同年5月至9月,中共浦东工委直接领导的和秘密控制的抗日武装部队在虞北、姚北、慈北一带,成立了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统一整编新四军浙东部队为第三、第四、第五支队,简称“三五支队”。当时铁路、陆路等重要通道都被敌人重兵把守,“三五支队”立足未稳,敌情不明,斗争形势十分严峻。掌握敌人情报,成了“三五支队”破局的关键。

  1941年12月,中共上虞县工委在地处交通要道的小越大山下(现新宅村)美人弄1号内,在进步人士赵煦照的家里,设立了一个以卷烟厂为掩护的地下情报站,并建立了秘密中共党支部,用于搜集情报,掩护同志,配合武装斗争。卷烟厂的工人全是女同志。从嵊县转移过来、具备卷烟技术的郭雪聪为负责人,其他还有黄慧姬、周爱珍、倪爱史、李爱玉、田阿大、金雨青、王巧珍、柴华英等8位女共产党员。不久,郭雪聪调走,黄慧姬任负责人,她们以“避难”“逃婚”为名进入卷烟厂开展工作,负责搜集情报、接送过往同志、联络各地党的地下组织等,并频繁往来于虞北敌占区和三北根据地之间。

  为防敌人搜查,8位女共产党员选用一种最软、最薄的拷贝纸,写下细小、简明的字句,然后搓成纸线,当作香烟的“馅”,卷在烟丝之中,再经过包装加封,打上暗记,“卖给”特定的“顾客”。卷烟厂因为开在伪军的岗楼附近,曾招来不少麻烦,但郭雪聪等人并未退缩,靠着智慧和村民们的帮助,一次次化险为夷,出色完成了搜集情报、接送过往同志等任务,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情报战线中重要的一环。有了美人弄卷烟厂的情报支撑,“三五支队”迅速打开局面,用一场场胜仗,站稳了脚跟。

  1942年12月,由于烟厂女工及时准确送达了情报,三北游击司令部迅速部署兵力,从慈北直插虞北,将三倍于己方的敌人一举击溃,最后决战小越,取得了第一次反顽自卫战的胜利。1942年12月,小越成为中共余上县委虞北区委(后改称崧厦区委)驻地。后来,随着虞北抗日形势好转,美人弄1号卷烟厂完成了历史使命,8名年轻女共产党员接受组织的派遣,奔赴新的战场。

  历时4年

  作家创作完成长篇纪实文学

  “山河不能忘记她们!”美人弄的故事引起了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顾志坤的关注。十几年来,顾志坤一直在致力于对上虞(浙东)这块土地上红色历史的抢救性挖掘和书写,“美人弄的故事,是一幅巾帼英雄奉献青春热血的群英图。作为本土作家,我有责任把这个故事写出来。”

  从2019年发现美人弄这个题材后,顾志坤就开始了寻访之旅。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寻找这8位女英雄,想与她们进行对话。他很想当面与这8位女英雄们交谈,想了解她们在腥风血雨的年代与敌人展开情报与反情报的战斗往事,试图还原当年她们开展地下情报工作惊心动魄的历史。遗憾的是,80多年过去了,虽然顾志坤找到了其中几位英雄的后人,但当事者都已不在人世了,金雨青、田阿大、周爱珍、李爱玉及王巧珍等人至今杳无音信。

  “纪实文学既是真实的,又是文学的,由此便决定了这部作品的写作难度。”顾志坤说,当事人的下落不明,给资料收集带来了诸多困难,好在英雄后人们都十分支持这项历史还原工作,“赵煦照的侄女赵曼韵、外孙女高如峰,倪爱史的女儿万曼影、黄慧姬的儿媳徐宁,以及‘三五支队’老战士丁柯的女儿丁芃,梁中的女儿万肖松等给我送来了‘及时雨’,她们提供的图文资料不仅珍贵,更重要的是它使整部作品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资料链,为本书的写作夯实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历时近4年精心创作,长篇纪实文学《美人弄1号》正式出版,整部作品以纪实文学的笔法,真实而艺术地呈现了8位女地下党员以烟厂作掩护,利用香烟这一特殊载体,在搜集情报、传递情报过程中英勇机智不怕牺牲的惊险故事,描写了浙东抗战时期我党情报工作者与敌生死博弈的故事。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著名评论家周保欣对此点评,“8位女性共产党地下情报人员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她们虽然各有各的名姓,但是在中国抗日战争这样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她们都是极有可能被历史‘过滤’掉的人物。而恰恰是顾志坤,把这些淹没于历史中的人物‘打捞’上来,还原出她们在特定的历史年代中的所作所为,以文学的形式,赋予这些人物以鲜活的生命。这是顾志坤作为地方文史作者和作家的一个重要的贡献。”

  对一个作者来说,完成了一件作品,总是一件令人轻松愉悦的事,然而在顾志坤心里,却总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他说,因为没有找到那几位女英雄最后的下落,他的脑海中总会不时地闪烁出她们灵动的身影来,那个沉稳的金雨青,那个爱笑的田阿大,那个开朗的周爱珍,还有那个沉默的李爱玉和单纯的王巧珍……但他表示,他不会放弃对她们的寻找,因为他固执地认为,她们中的某个人,或许还健在人世,她正在我们国家的某个地方安度晚年,也许,她们中的某个人就生活在我们附近,因为信息的错失,而与我们失之交臂。

  作品的顺利完成,顾志坤特别要感谢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老战士秦基。97岁的秦基当时是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的电台报务主任,是第一次反顽自卫战小越战斗的参加者,清楚知道美人弄烟厂情报站的事。在顾志坤希望他能为本书作序时,老人一口应允,尽管他刚刚从医院回到干休所,但很快就把一篇2000多字的序言寄来了。“令人没想到的是,一个月之后,这位在情报战线上功勋卓著的老英雄就与世长辞了。在此,我谨向他致以深切的悼念。”顾志坤说。

  场景再现

  美人弄1号建成红色打卡地

  纪念是为了传承,更是为了壮行未来。新宅村是一个有着众多红色故事的红村,在革命战争年代,该村的陈史展、陈宗琰、陈滋萱、陈立强等多位年轻人在党的指引下,走上革命道路,有的壮烈牺牲,有的至今下落不明。而美人弄1号情报站8位巾帼英雄的故事,只是该村红色故事中的一个缩影。

  “我们将把美人弄卷烟厂秘密情报站打造成虞北地区乃至浙江省一处独特的红色文旅项目和红色教育基地。”新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陈苗根告诉记者,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美人弄1号卷烟厂8位女地下党员与敌斗智斗勇的故事,堪称是一幅为民族解放事业奉献青春热血的巾帼群英图,她们临危不惧、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已逐渐内化于一代又一代的家乡人民心中。

  如今,美人弄1号卷烟厂原址上已建成了展陈馆,面积不大,但实物及图文资料极为丰富和珍贵。卷烟厂8名女共产党员照、小越日伪据点照及小越战斗遗址照等珍贵图片详细呈现,当时的制烟工具、书写情报的香烟纸等实物一一展现。在多方努力下,通过“修旧如旧”的修缮,多渠道挖掘和搜集相关史实资料,展陈馆真实展现了当年8位女地下党员以卷烟厂作掩护,制烟、运烟、卖烟及巧用香烟夹带情报,与日伪顽斗智斗勇的生动场景。“我们尽全力把这段历史复原,让大家牢记,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用热血青春和浴血奋战才换来的。”陈苗根表示。

  “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美人弄1号卷烟厂情报站这个红色资源,创作舞台剧《特殊的香烟》、拍摄电影党课《烟消云开》,到如今邀请国家一级作家顾志坤创作长篇纪实文学《美人弄1号》、建成美人弄卷烟厂展陈馆,打出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组合拳’。”小越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军宇表示,将持续深挖小越红色故事,将更多红色故事搬上舞台、银幕等,用心用情用力传承好、管理好、运用好辖区内浙东第一次反顽自卫战小越战斗遗址、新中国001号烈士石志昂、陈春澜故居等红色资源、历史资源,始终赓续红色血脉,让小越成为浙东红色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为更加深入挖掘和宣传红色故事,小越街道在区文联支持下,在新宅村设立了“红色艺术创作基地”,基地总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为6开间二层民国老建筑,由“桔园”“桂园”两个独立庭园组成。基地率先引入曾创作过多部红色作品的上虞籍作家袁敏和顾志坤老师入驻,将不定期邀请两位作家与省内外作家、文学爱好者来基地进行交流互动,使基地真正成为一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红色打卡地。


上虞日报 专版 00004 巾帼群英,山河不会忘记 2023-06-29 上虞日报2023-06-2900004 2 2023年06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