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而行
生态工业迭代升级
风鼓长三角,潮涌杭州湾。“八八战略”一路引领着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发展轨迹。时隔20年,一方滩涂成热土,当时规划面积仅80平方公里的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已蜕变成为面积达175平方公里的国家级经开区、“千亿级”经开区——杭州湾上虞经开区。
从单纯的传统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到全面做强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和半导体装备及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3+2”产业链群,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用先行先试的绿色安全环保优势和先手布局的现代产业集聚优势,充分印证了“八八战略”的超前和务实,也书写着“八八战略”的上虞实践。
战略引领同风起 向新聚势逐浪行
本报文字 成波
逐绿而行
生态工业迭代升级
“八八战略”提出,要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化工企业,龙盛在这场赶考路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环保答卷。
20年间,龙盛发展迅猛,更重要的是在“八八战略”实施的第二年,龙盛提出打造“百年龙盛”,建设以化工为支柱产业、年产百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计划。而这一发展蓝图的落脚点,正是杭州湾上虞经开区。
龙盛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征地2000亩,全力打造涵盖染料、中间体、建材化工和基础化工四大业务板块的龙盛科技工业园。
依托龙盛科技工业园,建设一流先进制造业基地,龙盛的迭代升级实现了质的飞跃。2003年龙盛实现营业收入11.3亿元,净利润1.25亿元;2022年,龙盛实现营收212.26亿元,同比增长27.41%,净利30.03亿元。20年间,龙盛营业收入平均年增速约17%,净利润平均年增速超过18%。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龙盛研究院内高精尖仪表设备运转不停,“创新大脑”源源不断输出着支撑龙盛快速发展的科技软实力。而事实证明,龙盛的市场话语权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科技创新来推进清洁化生产、实施循环经济。
龙盛自主开发首创的分散染料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将原来每吨染料产生90-120吨酸性废水的工艺,改造成接近“零排放”标准。该项目在染料、中间体领域取得的清洁化、循环性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废水、废渣治理的瓶颈制约,把“三废”变成了可再生资源,被列入工信部清洁生产示范项目。
目前,龙盛科技工业园已构建成“染料—中间体—硫酸—减水剂”循环经济“一体化”产业生态园,开创国内精细化工行业循环经济的先河。这些清洁生产技术均属行业共性技术,可复制和推广,在龙盛的引领下,这些技术在同行业已得到广泛推广,带动了行业的整体技术进步和发展。
从一个企业窥见整个经开区的变革。龙盛以绿色智造理念引领清洁化、循环性生产技术的层层更新,印证的正是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积极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治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显著提升的蜕变式提升。
据介绍,围绕“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总体要求,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连续实施化工产业改造提升1.0版、2.0版、3.0版,以及电镀、印染行业整治。园区内所有化工企业均实现了DCS集散控制系统全覆盖。近三年以来,实施智能制造、“机器换人”重点项目92只,建成和改造无人车间38个,为传统产业高质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与此同时,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不动摇,积极开展循环化改造,以14个国家级、29个省级循环化项目为抓手,着力打造产业循环链。形成了从基础化学到染(颜)料及中间体到纺织印染全链条发展,目前经开区53家企业形成上下游供应关系,五年来,水资源产出率与能源产出率分别提升114%与78%,CO2排放强度下降47%。
去年,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被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科学技术部等三部委联合授予“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称号。这是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继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化工园区”后,获得的又一重量级国字号绿色名片,也是继上海化学工业园区之后第二个获得该殊荣的涉化国家级开发区。今年,经开区又迎喜讯,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顺利通过验收。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在这场“逐绿”之旅上蹄疾步稳!
面海而兴
构筑开放发展高地
东风浩荡,扬帆奋进。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一季度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开门红”!其中,借势“上海·上虞周”活动在沪举办,集中签了6个重大产业项目,招商总金额高达195亿!
“‘八八战略’要求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地处长三角南翼,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理应快人一步,先行一步。”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上虞和上海一湾之隔、一桥相连,近年来,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全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赢得发展主动。
据悉,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开发区等建立了常态化产业、科技、人才合作机制。在现代医药、智能制造、化工新材料等产业的配套协作,形成多领域、紧密型供应链合作关系。推进驻点招商,通过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中介平台、企业客商等四大维度构筑招商网络,不断丰富项目源头。
上海格派镍钴是全球第二大钴盐精炼商,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正极材料核心供应商。2016年,上海格派镍钴将专注于钴盐产品深加工的生产基地落户到了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几年间,从一家“呱呱坠地”的新企业逐步成长为行业内颇有影响力的高成长型企业。全球每3部手机,其中就有一部所含钴产自该生产基地。
今年,上海格派镍钴在上虞再次投下新项目“新增40000t/a硫酸钴技改项目”,“我们将继续开拓创新发展思路,加大在虞企业科技研发等投入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亩均效益,以创新驱动推进企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标准发展。”上海格派镍钴董事长曹栋强表示,上海格派镍钴将为上虞推动“青春之城”建设主战略,“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贡献更多力量。
产业接轨作为上虞接轨大上海的核心,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大平台配套协作正在全面深化中,“研发在上海、生产在上虞,前台在上海、后台在上虞”的双赢格局步步走来。
“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处于长三角主要城市群中心位置,地理条件优越。我们公司的布局就是按照‘上海研发、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生产’在推进。目前,我们正全力以赴赶工期,预计一期工程将在国庆节前完工,进入试生产阶段。”在热火朝天的八亿时空上虞电子材料基地项目施工现场,相关负责人魏纯效介绍,该项目总投资16.8亿元,采用企业自主研发的先进工艺技术,可实现液晶材料、OLED材料等电子新材料绿色化生产。
与此同时,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加快以商引商,以基地型、龙头型、人才团队型项目为目标,推动龙盛、闰土、新和成等重点企业与帝斯曼、杜邦等龙头企业对接合作,把上海的资源优势和上虞的成本优势叠加起来,真正做好上海孵化、上虞转化的文章,打造高端制造的协作区。
向新而生
聚产业激发新动力
关键储能材料项目、新能源电池前驱体项目、新型高端膜材料项目、细胞与基因药物产业化项目、高效电机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新能源设备制造项目……从“上海·上虞周”的签约项目也不难看出,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瞄准“高新强”,全面做强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和半导体装备及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3+2”产业链群的信心和决心,这也展现了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发挥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实践。
新材料对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意义重大。作为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的沃土,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抢抓机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先进高分子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持续壮大浙江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
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新材料产业正实现“由量到质”“从有到优”的飞跃。目前,已集聚新材料企业130家,并初步形成了以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锂电及功能性金属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链发展格局。
二十年是历史的跨越,更是崭新的起点。“今年是中化蓝天氟材料有限公司成立20周年。20年来,公司从无到有,承接了4次产业搬迁,从最初的滩涂荒地逐步建设成为氟精细、氟聚合产业基地,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中化蓝天氟材料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的氟精细业务核心产品已奠定行业龙头地位,聚合物业务打破国外垄断,与1500多家客户形成长期稳定合作。去年,公司收入规模创新高,经营利润近10亿元。
目前,位于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中化蓝天氟材料有限公司海棠1702B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该项目预算投资50亿元,一期预计到2024年底可全部竣工投产,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年销售收入数10亿元。大刀阔斧地对原先部分老旧厂房进行推倒重建,建设高性能含氟新材料项目,这是该公司抢抓含氟新材料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而跨出的一大步,也为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的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产业集群裂变升级,“链”出发展强劲动能。一批引领示范的优秀企业应运而生,赋能产业链上下游的龙头型企业和“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企业比比皆是。龙盛集团作为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连续五年蝉联中国精细化工百强榜首;晶盛机电获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卧龙电驱家用电机未来工厂列入省“未来工厂”名单;中化蓝天三氟乙酸系列产品荣获国家级单项冠军产品,荣获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如今,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已拥有14家资本丰富、投资活跃、潜能巨大的新材料上市挂牌企业,拥有省市级隐形冠军26家、高新技术企业7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
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去年,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经济总量突破2150亿元,规模以上产值、工业税收占全区比重分别达76%、78%,为上虞加快打造“青春之城”提供坚实支撑。今年,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将聚焦“3+2”产业链群培育,大力推进五大特色产业园建设,力争在引进百亿级链主型项目上取得新突破,经济总量达2500亿元,先进高分子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跻身全省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