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教育周刊·青菁校园

书包轻起来 素质提上来

——章镇镇中多措并举推进“双减”工作一瞥

  4月10日午间,章镇镇中教师们显得很忙:参加了“C30智能教育”相关知识培训,依托“学在上虞”平台,认真学习实操教师端、学生端等使用方法。这是该校在推进教师提质工程中的系列活动之一。

  “通过新知识新技术学习,可激励教师勇于提升综合素养,进而更好地投身减负提质实践。”校长陈军苹对记者如是说。

书包轻起来 素质提上来

——章镇镇中多措并举推进“双减”工作一瞥

通讯员 陈雅娣 本报记者 万均

  实招迭出

  让学生们的书包轻起来

  4月10日下午第三节课,一群特殊的客人走进章镇镇中,会同该校师生共同参与一堂以“陪伴”为主题的美愈益心课——《捏捏我和你》。

  原来,学校在精心组织中国美术学院乡村艺课——艺术疗愈活动。由中国美术学院心理中心专业心理教师蔡宏辉带队,手工艺术学院陶艺专业、艺心协会学生走进章镇镇中,引导各年段学生代表用自己的双手与外界接触感知世界,开展粘土拼贴创作,正确表达因缺少陪伴所产生的需求与情绪;用手工为主的艺术表达形式抒发情绪,提高自我控制感等。

  学生小魏依依不舍地走出课堂后感言:活动生动又有趣,学到不少新知识,也给我紧张的学习生活减了压。

  其实,章镇镇中十分重视给学生心理减负。学校将心理健康课纳入学校课程,每两周设置一节心理课;设立专门心理咨询室,由心理B证教师定时定点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定期邀请相关专家来校作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全校12名班主任通过专业心理考核,取得了专业的心理C证以上的培训资格证等。这也是该校在减负中的系列举措。

  “双减”新政落地伊始,章镇镇中多措并举,务实出台接地气的新动作,力促学生们的书包轻起来。学校作出刚性规定:将减负提效与教师的日常考核、评优晋级挂钩;严格执行规范的作息时间,学生在校教育教学总时间不超过7小时;作为寄宿制学校,确保学生的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不以任何名目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组织学生补课等。

  减负,关键在教师。为此,学校鼓励教师加强自我“充电”,向40分钟要质量,注重精讲精练。同时探索大数据赋能,如今,教师们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能够编制作业设计策略,实现作业评价数据与作业辅导等作业服务的统一管理,催生不少生动直观的高效课堂。

  与此同时,各教研组结合学生实际,定期开展作业设计探讨,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典型题目,创新思路,总结提高。备课组定期开展教科研,通过“作业设计——作业展示——共同研讨——修订改进”流程,设计针对性较强的校本作业等,从而达成共享共提高的愿景。从教20年的数学教师景华丽表示:“集聚集体智慧,碰撞思想火花,教师积极性有效激发,团队合力、创新能力同步提升,为学生减负奠定了基础。”

  活动赋能

  让学生们素质提起来

  “看,我会打围巾了!”

  “厉害!你这个花样是怎么打出来的啊?”

  ……

  周四下午,在创意编织社团活动室内,30名社员在辅导教师叶欢欢手把手指导下,有模有样地学起绕线、起针、挑针……并将自己的编织成果与人分享。

  一旁的手工DIY社团活动室,成员们同样在兴致盎然地学习和面、揉面、捏造型……手工DIY社团指导教师俞九娣教得认真,感触也颇深:学生学会动手又动脑,是提质行动,对他们成长意义深远。

  在“减负”同时,应做好“提质”文章。学校立足生情,着眼长远,顺应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精心开设体育舞蹈社团、陶艺社团、手工DIY社团、玩转音乐社团、数学思维社团、墨翰堂书法社团、创意编织社团、旋风足球共8个社团,学生全员参与,在社团中学习技能,发展才艺,收获自信。近期,学校携手中国美院,开设起乡村艺术课堂,探索“云端授课”等方式,让专业美育浸润乡土课堂,让乡村儿童的美育需求被看到、艺术天赋被挖掘、学习兴趣被激发,进而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秉持“办有品质的活教育,育高素质的时代新人”目标,学校扎根章镇大地,组织了系列提质特色活动:

  ——涵育时政素养。时政常入耳,家国记心中。学校结合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定时收听收看央视新闻联播、《绍兴日报》、《上虞日报》等时事新闻;道德与法治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每周至少组织一次时政评析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时政知识竞赛活动。思政教师精编时政讲稿,精讲精练时政知识,巩固课堂教学主阵地;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结合班级活动和学科教学,挖掘时政重点,梳理时事要点,及时传播时事“好声音”。每逢国家和当地政府有重大活动,学校“时政专栏”和班级“时政角”总会及时摘要发布相关信息。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涵育时政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起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提升五育素质。学校坚持五育并举育人方针,利用学校改扩建工程的契机,把原来的学生停车位翻建成了劳动实践基地,面积达700平方米,分成六大块状,创新推行“班田制”管理模式:学年初把基地划分到三个年段,班主任和相关教师为责任地的班级学生进行指导管理。

  基地建成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实践、探索的平台。学生们定期学习锄草、间苗、施肥等知识,并现场参与劳动,日渐培养起劳动兴趣和劳动能力,树立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精神,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同时学校把基地建设和学科教育进行整合:语文教师在这里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和相关作文;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在基地中观察与实验;美术教师让学生进行写生等……充分激发了学生们主体参与意识,引领学生们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受到教育,实现劳动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

  此外,学校将劳动教育成果延伸到家庭和村企,利用节假日,发动学生学做家务,定期组织学生赴企业学习工匠精神,并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组织公益性服务劳动,结合学雷锋日、重阳节等节日,赴敬老院打扫卫生,为孤寡老人送温暖,使学生明确了社会责任与担当;组织学生捡拾白色垃圾活动,通过实际行动保护绿水青山。

  ——打造快乐大课间。学校以改进大课间活动为突破口,分年段进行针对性练习,初一年级以锻炼身体素质为主,初二年级以技能练习为主,初三年级以综合素养培养为主,全员参与健身强体活动。高效、高质的课间操活动形式,使学生们从中享受到了乐趣,增强了体质,健全了人格。

  “每次课间操后,我上课的精神特足,人感到特别轻松,提高了我上课听讲的效率。”八年级学生梁玉婷高兴地说道。

  ——精心呵护留守儿童。针对留守儿童较多的现状,学校从心理、学习、人际交往等各方面提升留守儿童综合素养,精心实施“九个一”活动:激活他们自尊、自爱、自强的动力,进而正道前行、勇毅前行。学校跻身绍兴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绍兴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行列。

  不少家长点赞:学校推出的关爱行动,让孩子们的心不再“留守”,有效激发了孩子们身上蕴藏的正能量!

  随着减负提质工作日趋深入,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学校荣获浙江省大数据精准教学实验区共同体学校、绍兴市第一批“五星三名”党建示范学校、绍兴市虞舜新生态先锋带、绍兴市平安校园、绍兴市中小学阳光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绍兴市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


上虞日报 教育周刊·青菁校园 00006 书包轻起来 素质提上来 2023-04-15 上虞日报2023-04-1500012;上虞日报2023-04-1500008 2 2023年04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