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教育周刊·菁菁校园 中学版

“群星”闪耀听松园 方寸舞台提素质

——春外创设“春外有声”艺术教育新模式一瞥

  每逢周三傍晚17时20分,春晖外国语学校听松园教学楼的中央,一个鲜花环簇的小舞台就会热闹起来。

  你看,一位位校园“小明星”闪亮登上这个小舞台,展现各自文艺才能:有的大声朗诵,有的放声唱歌,有的演奏器乐……可谓声声入耳;有的表演起舞蹈,有的展示武术套路,有的现场创作书画……可称幕幕精彩。

  “群星”闪耀,活跃课余生活,涵育文艺特长,提升综合素养。这得益于学校创新创设了“春外有声”艺术教育新模式。

“群星”闪耀听松园 方寸舞台提素质

——春外创设“春外有声”艺术教育新模式一瞥

本报记者 万均 通讯员 许 英

  德育微创新—— “春外有声”

  “秉持五育并举原则,结合课后服务时段,着眼培养学生特长才艺,我校精心创设了‘春外有声’艺术教育新平台,并坚持近两年,已日渐成为学生们喜爱的‘第二课堂’。”昨日,谈及听松园小舞台的创意,校长罗建峰袒露了初衷。

  作为全区唯一一所全寄宿制初中,学生的大部分学习生活时间都在校园内度过。顺应德育教育新态势,学校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德育教育新途径。2021年,适逢“双减”新政落地落实要求,学校集思广益,精心谋划减负不减质、增效又增趣的新举措,并将目光瞄向了活跃学生艺术教育领域。

  广大教师日渐形成共识:坚持五育并举方向,以艺术教育为切入口,打造艺术教育新平台,呵护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完善晚托管理制度,创新推行“春外有声”艺术教育新模式:制订实施方案,落实时间、地点、人员和职责等;发挥艺术学科教研组力量,积极为学生搭建多样化、常态化、民主化的展示平台;搭设微舞台,组建微主持队伍,规范微表演形式,鼓励每位学生参与到台前幕后的艺术表演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2021年9月,听松园教学楼的中央的小舞台正式启用,迅速成为学生们喜爱有加、展示才艺的一方新课堂,拓宽了学校探索减负提质、呵护 成长的德育教育新途径。“春外有声”荣获全区中小学德育微创新实践成果评比一等奖。

  多样化+常态化+民主化

  短短一年多时间,“春外有声”小舞台何以从应运而生到如今备受学生和家长好评?

  春外相关负责人归纳:学校匠心独运,付出了不少人力、精力,并显现“三化”特点:

  ——多样化:形式丰富、内容广泛。在现场感受系列特色表演后,有业内人士曾指出,春外所搭建的“春外有声”小舞台是一个活动形式丰富、内容广泛的学生成长平台,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活动形式方面,小舞台展示的艺术载体丰富。除音乐、美术等与艺术课程相关的展示活动外,还融入了舞蹈、器乐、相声、武术、演讲、朗诵等极具创新的艺术形式。例如,借助春晖文化,八年级的学生欧阳刘妍以李叔同先生填词的《送别》为乐,编排古典舞,在舞台上展示,令人耳目一新。不同形式的表演汇聚于小小舞台,极大限度地赋予学生自由展示空间,让每一位春外学生都能在舞台上展现自己。

  在活动内容方面,“春外有声”小舞台主题多样,将德育渗透进艺术教育中,促进学生学科融合、德艺并进。例如,学校借助小舞台,举办以“宪法”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举办以“消防安全”为主题的趣味知识科普,在无痕德育教育中渗透了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主题。再如:举办唐诗宋词朗诵会、古典器乐演奏、毛笔书法展示等活动,将传统文化魅力渗透进表演中,潜移默化之中,创造了一个内容丰富、意蕴深厚的德育艺术舞台。

  ——常态化:融入日常、自然渗透。德育和艺术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艺术情感,指向个人精神领域的追求。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不均衡性和整体性,德育和艺术教育,对个体精神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为此,学校在构建“春外有声”活动时,免去了复杂化的流程,以“微舞台”“微活动”为载体,从环境建构到活动组织尽量做到常态化,将德育、艺术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中润泽着学生的生命成长。

  首先,在环境构建上,“春外有声”的活动场地没有选择报告厅、会议室等场所,而是将舞台设置在被各年级教学楼环抱的听松园中央,在环形过道上设置了一个红色的小舞台,极具灵活性。活动时间,各年段学生可以穿过走廊,行至听松园观看演出。二楼、三楼的学生也可以在栏杆上进行观看,参与度高,达到了灵活融入、自然渗透的效果。

  在活动组织上,“春外有声”的活动开设有规律、高频率。一周一次,一次3至4个节目。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每学期举行大规模文艺活动的时间和次数是有限的,而“春外有声”这一灵活的小舞台,就巧妙地填补了空缺。形成了音美课堂、文艺活动、日常演出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新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带给学生文化熏陶、实践锻炼、心灵感悟。

  ——民主化:台前幕后,生生参与。学校遵循“以生为本”原则,努力将“春外有声”小舞台打造成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舞台”。在教师引导下,活动的策划、演出、场务、摄像等,台前幕后都由学生自主参与、自由构建。

  在台前的演出中,主持人、参演者皆为学生。演出的节目由各年段、各班级上报给学生会,由学生会组织部进行筛选、统筹安排。因为活动的常态化,一学期下来,每个年段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机会“化身”为舞台上的“小明星”。学校致力于让每一位有才能、有意愿的学生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此外,“春外有声”舞台的场务、道具、摄影等幕后工作也完全由学生负责。舞台布置由学生会宣传部负责。校内具有摄影才能的学生组成摄影组,拍下活动时的精彩瞬间,构成舞台背景的“照片墙”。音频、视频的播放,幻灯片的制作,话筒的安排等一系列幕后工作也都由学生负责。

  可以说,从台前到幕后,活动的每一个流程都有学生参与,“群星”闪耀、生生协作、共创舞台。“春外有声”舞台的民主性,尊重学生的独创性,在实践中促进学生个体最现实、最直接的成长。在文化渗透、德育渗透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小舞台”渐成“成长大平台”

  自2021年9月至今,“春外有声”已在校园内共举办了近60余期特色活动,共表演各类文艺节目120多个。舞台虽小,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成为学校“双减”背景下“减压增质”教育探索中重要的一环。

  “作为全寄宿制学校,学生住校生活相对单调。‘小舞台’使学生能经常性参与文体活动,同时为每一位有意愿、有需求、有特长的学生提供自我展现、自我实现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力。”教师葛晨瑶如此感言。

  “孩子回家后,总喜欢向我们介绍学校小舞台上的特色活动。后来,他自己也登上舞台表演,人也变得自信了不少。”七年级学生陈燃妈妈这样介绍,并对学校德育创新之举点赞。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春外学子正从小舞台走向大舞台,在各级各类文艺比赛中收获到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2021学年第二学期,在学生会组织下,“春外有声”小舞台多次举行主题演讲活动,不同年级学生就传统文化、宪法知识、读书体会等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传递语言的力量,校内掀起一股“演讲热潮”。在此影响下,许多具有演讲才能的学生从“春外有声”舞台走向了区级演说比赛,取得不俗成绩。2022年6月,以“追溯传统之源,弘扬孝德文化”为主题的上虞区第四届非遗征文及演讲大赛拉开帷幕,春外有4位学生跻身决赛并获奖,其中陈森华同学获特等奖,王杰灵同学获一等奖。在2022年第七届绍兴市“学宪法讲宪法”活动中,罗钟意同学获绍兴市一等奖。

  许多在“春外有声”舞台上展现出音乐才能的学生,先后加入了学校象山合唱团、学校朗诵社团、听松乐器社团等,各自在更大更远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学校艺术社团在2021年、2022年上虞区中小学生艺术节中均获合唱比赛第一名、朗诵比赛第一名、器乐比赛二等奖。

  如何借助“春外有声”小舞台,更好地丰富和拓宽活动渠道,更接地气地创设活动载体?这是学校在思考的新课题。

  2021年年底,上虞疫情暴发,学生进入居家隔离模式。学校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并延伸小舞台空间。当年12月31日,学校通过网络平台,精心组织了一场以“疫样时光,艺样精彩”为主题的“春外有声”年度盛典:全校师生一起参与线上“微舞台”云跨年,舞蹈、声乐、器乐……形式多样,多个以“抗疫”为主题的表演,体现出春外学子的忧国之心、感恩之心。


上虞日报 教育周刊·菁菁校园 中学版 00006 “群星”闪耀听松园 方寸舞台提素质 2023-04-01 上虞日报2023-04-0100012;上虞日报2023-04-0100008;上虞日报2023-04-0100011 2 2023年04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