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育秧跑出春耕“加速度”
种粮大户信心满满备春耕
本报讯 (见习记者 朱晓兰 通讯员 张益烽) 连日来,谢塘镇新章村的田间地头,犁地耕田、灌水杀蛹、播撒肥料……各式各样的农业机械在稻田里大显身手,全力备战春耕春播。
“今年我们购买了1.4万斤种子,眼下正是育苗的关键时期,这是关系到早稻产量最重要的一步。”戴氏家庭农场负责人戴志鹏告诉记者,等到秧苗可以移栽直播时,农场会再逐一分配给购种农户。
“我父亲也是种粮的,但是仅仅依靠传统农机,发展起来是很吃力的,还是需要年轻力量。”2013年毕业的戴志鹏是一位90后新农人,作为村里的种粮大户,他经营的戴氏家庭农场目前种植早稻面积1070亩,配有耕、种、收、烘干、加工等农机40余台套。
从耕田、撒肥、插秧、喷药,到收割、烘干,戴氏家庭农场已全面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传统耕种模式下,每人每天只能插秧1亩地,如今2个人操控1台插秧机,每天可以插秧35余亩。去年,农场购置了1台水田平地搅浆机,大大提升了机械作业效率,连作晚稻亩产可达640公斤。”戴志鹏对新型农机助力春耕十分看好,他告诉记者,20天后秧苗将会移栽,届时植保无人机将派上大用场,不仅可以播种,而且还可以进行施肥、喷药等作业,每小时播撒面积在50亩左右。
“苗好三成收,秧好一半功。”温度、湿度和含氧率是确保出芽率的三个关键因素。“早些年用催芽箱可以实现98%以上的出芽率,但是必须要4人一起操作,人工成本比较大。”针对这一痛点,戴志鹏模仿催芽箱工作原理,自主设计研发了一套简易育秧系统,虽然出芽率稍微有点下降,但是可以实现1人操作,解放劳动力的同时,催芽全周期缩短1天。用戴志鹏的话来说:“拿节约的人工和时间成本对比亏损的出芽率,总体来说还是很划得来的。”
“周边种植水稻的农户有很多,我觉得应该为他们提供服务,让他们也实现增收。”在保障1070亩早稻田春耕生产顺利进行的基础上,戴志鹏还经常在田间地头“传经送宝”,为周边生产技术不完善、生产设备不全的农户提供育秧、收种、病虫害防治等“保姆式”服务,解决小农户在水稻育秧生产上遇到的技术难题,帮助小农户科学种田。
据谢塘镇农合联数据显示,戴氏家庭农场全年为周边农户提供机械作业面积6200余亩、飞防面积6000余亩,帮助农户提高育秧成活率约20%,提高产量15%,减少施药10%,减少肥料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