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记者 朱银燕 通讯员 顾贾能
崧厦伞,如何成为“幸福伞”?
江南冬天多阴雨,雨伞,是必不可缺的。人们撑的雨伞中,崧厦伞,是一定会有的。全球三把伞,一把崧厦造。年产成品伞6亿余把,产值超130亿元,崧厦伞的地位可见一斑。
在中国伞城上虞崧厦,家家户户离不开伞。或许是因为家庭式的手工作坊造成了这种局面,也或许是因为,伞和崧厦人的命运早已密不可分。在崧厦,不少人因伞致富。从伞珠到伞骨,任意一道工序都可以成为一个产业,足以成为家庭妇女们赖以生存的依托。
做伞不难,难的是如何做好一把“共富伞”。这道题,崧厦街道已研究多年。
数字时尚,打造“智慧伞”
人勤春来早。新年一过,崧厦的伞企加足马力开工。
不久前,在上虞区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现场推进会上,崧厦街道的“幸福伞”共富工坊正式启用。截至目前,崧厦街道“幸福伞”共富工坊下设村级工坊12个,辐射农村劳动力2万余人。2022年,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2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3万元。
撑好这把“幸福伞”,先要打造“智慧伞”。
日前,在绍兴市上虞区崧厦街道的伞业创新中心,讲解员为大家讲述“伞业大脑”的用途。在推进数字化改革的过程中,街道开发“伞业大脑”赋能伞业转型升级,从政府端、品牌销售、富民便企、工程师协同创新等4个维度来展示企业用户的数据共享和伞业的运行情况和发展态势。
“伞业大脑”是上虞伞艺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众多内容中的关键一环。街道以伞艺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伞业大脑为主核,引入“冰墩墩”主创团队曹雪大师工作室等,入驻工程师186名,加速15家科创型企业孵化培育。
伞业合片、直播、设计、研发等月收入万元以上的员工占比提升至17%,伞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项目入选国家级试点。
据统计,“伞业大脑”与淘宝、天猫、京东商城等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及时掌握各个伞业单品销售数量、价格等市场流行数据,为伞业企业提供柔性化生产设计企划,加快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
崧厦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大力发展“电商+直播”销售模式,积极培养本土电商销售人才,目前已实现电商服务站全覆盖,8个村创建为省级淘宝(电商)村。
除了数字化应用,时尚产业“集群智造”更是大显身手。疫情之下,户外的帐篷成了“新网红”。因此,街道加快向户外集成用品进军,200余家企业形成以帐篷为核心的配套供应链,帐篷天幕等销售增长150%以上,新培育“白鹿领地”等户外自主中高端品牌4个,6000余名帐篷就业员工人均月工资超6500元。
街道以建强时尚集群新平台,建成共何邻里中心、省级伞件质检中心等重点提能项目让伞艺小镇累计完成有效投资39亿元,数据喜人。
党建引领,撑好“红色伞”
日前,崧厦街道举行“红雨伞强基共富”竞跑争先行动启动仪式,全面吹响了党建引领、大抓落实、争先创优的奋进号角,全力打造最有辨识度的特色名片。
早在几年前,崧厦街道在全区首试区块链党建联合体,建立以祝温村等5家单位为核心的“长海链”党建联盟。2022年启动2.0版打造,扩面至58家单位,打造了党工委“一核”引领,村企链、强村链、产业链“三链”辐射,先行村、五星双强多节点示范的全域立体型党建联盟,加快建设共同富裕镇街样板。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