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自立门户,“溯游而上”回到大山
2004年,王建柱被调回杭州总公司。短暂的彷徨失落后,已经对滋补品营销胸有成竹的王建柱决定单干,启动资金就是这几年的全部收入。
“那时我已经初步建起自己的销售渠道网络,摆在我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就是继续做销售,进货然后卖掉,这条路来钱很快,但我选择了另一条‘往上游走’的路。”王建柱说,可能是因为农民出身,他更喜欢脚踏实地的感觉,很多决策都偏向保守。于是,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很多人选择的去当地市场选货收购的方式,坚持在市场了解行情、结识可靠的供货商后,直接去产地收购。
参茸、虫草都产在原始森林、高原山地,无论交通还是气候,都是一大考验。从第一次看到雪山的震撼,到一次次克服高原反应来到虫草产地收购;从第一次深入山高林密的长白山时的忐忑,到对当地参山分布、种植情况等如数家珍……在近15年时间里,王建柱一年中大半年的时间都奔波或驻扎在大江南北的大山里。
但即便是浸润行业已久、亲力亲为如王建柱,也免不了“失手”。就在自立门户后不久,一位老客商拿来一盒东北参,因为信任,王建柱随意看了下人参品相,就谈下了每公斤1万多元的价格,并将13万货款一次性付了出去。等开始理货,他才发现下层人参中有胶水拼接、熏染等情况,此时,那位老客商已然失联。
王建柱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批货,那是从同一个客商手上流出的好货,王建柱拿走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在外流转一圈后机缘巧合又来到了王建柱手中,此时,王建柱发现“流转”后的货品无论是重量、颜色、味道都有了明显的“加工痕迹”。
“当时的市场真的太乱了,这样的情况很多很多。货不可信,人也不可靠,我是上了一当又一当,被逼无奈,决定自己回大山里种,将品质真正握到自己手上。”王建柱说,在别人看来,他完全可以把收购到的假货、次货再转手卖出去,但他坚决不这么做,他说:我就想每晚都能睡个安心觉。
王建柱就这样被“逼上梁山”。2007年,他在吉林集安建起了自己的第一块野山参基地。随后,一次次坐上两天两夜的火车,再坐上10来个小时颠簸的客车,奔赴集安。只有等雪覆盖了参山,他才敢回上虞。“刚经营自己的野山参基地时故事很多很多。第一年看人参品质好花100万元买下的山头,第二年去人参都‘不见了’;没算准地鼠的繁殖期,仅一个星期时间,就损失了五六千支野山参……但基地的好处也显而易见,我手里的野山参都能往20年、30年上走,品质有保障。”
随后,王建柱把燕窝收购和加工的基地建在了印尼,在云南芒市,王建柱也拥有了自己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而无法种植的虫草,王建柱选择亲自跟着藏民上山,拿绝对的“一手货”。即便如此,他还是更推荐自家基地出产的人参,因为,这是他自己“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