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让“谢晋故里”爆红出圈
谢塘镇谢晋故里·晋生星片场走笔
本报记者 楼丽君 文 魏新宇 摄
![]() |
![]() |
![]() |
![]() |
![]() |
![]() |
![]() |
文旅融合让“谢晋故里”爆红出圈
谢塘镇谢晋故里·晋生星片场走笔
年货展销、美食互动、射箭、夹弹子、投壶……春节前夕,谢晋故里谢塘镇在晋生星片场开展“星乐·年味”主题年货节,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纷至沓来。“除了农历正月初一、初二闭馆两天,其余时间均正常运营。”谢塘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作为我区首个省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去年底投用的晋生星片场已然成为一个年轻人心向往之的青春片场,一个本地人共建共享的共富片场,一个影视人追梦造星的创新片场,一个绍兴市高水平网络大城市乡村现代化重要节点和上虞“青春之城”的风景窗口。
近两年,谢塘镇在谢晋故里区域通过乡村景区化、产业数字化、运营专业化,整合农文资源,推进农旅融合,形成以良仓为核心的一核三区多节点的乡村发展新格局,一个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融合有力、彰显活力趣味的谢晋故里乡村景区雏形初现。
老粮站获新生
谢塘,是著名导演谢晋出生地。谢晋,这位电影艺术家,一生从事新中国电影艺术事业,执导了《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鸦片战争》等影片,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
“凋敝的老粮站一带一度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杂草丛生,鲜有人涉足。”村里的那个“沉睡”老粮站“重生”的故事,晋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章溢锋已数不清讲了多少遍。
老粮站占地15亩,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由高低不同、风格迥异的12幢建筑组成,建于20世纪80年代。老粮站旁边就是谢晋故居。“老粮站曾是虞北中心粮库,曾经很闹猛,是几代人心中的乡愁和记忆。”章溢锋回忆,2021年虞北中心粮库建成启用后,老粮站就闲置了。
改变源于创建市乡村振兴先行村的东风。2021年初,谢塘镇擦亮“谢晋故里”金名片,将老粮站“重生”列入乡村振兴计划。谢塘镇党委书记倪水乔说,我们注重文化赋能,坚持青春时尚的策划理念,全面开展良仓影视主题园区改造建设,精心打造和美学堂、谢晋片场、1923摄影棚、电影工场、晋生书屋、咖啡餐厅、良仓游艺馆等10多个寓游乐体验、老少皆宜的主题场馆,开发谢晋故里——邀您入戏、邀您入嘻、邀您入味等运营业态,构建文旅空间,吸引游客打卡体验。
让老粮站“重生”,布展是关键。上海电影博物馆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负责老粮站全面布展。说起上海电影博物馆,与谢塘镇还有一番渊源。上海电影博物馆的前身是上海电影厂大院旧址,谢晋曾在上海电影厂工作40多年。“我们珍藏着谢导拍摄的所有36部影片的生产档案,以及谢导家属和同事朋友提供的万余件视频、图片、信件等。”上海电影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众多主题场馆,最先竣工的是谢晋电影艺术馆,30多平方米的展厅被精心设计成“上虞的儿子”“摄影机前”“银幕家园”“永远的大师”等展区,全面展示了谢晋导演的电影艺术成就和精神脉络。
去年11月27日,区委书记鲁霞光在晋生村调研时指出,谢塘镇要用好谢晋故里品牌,布局老中青少全年龄段、全周期未来乡村业态,与影视全产业链发展结合起来,开发出更多更具年轻化、时尚化、卡通化的谢晋元素,打造集成区内山海协作渠道与功能,打造全市领先的未来乡村。
谢晋片场蹿红
良仓影视主题园区入口处大门被设计成“仓”字形,简约而雅致。1月20日,记者走进1923谢晋片场,一条斑驳的火车铁轨展现在眼前。谢晋片场包括一个主入口、一个站台实景、一个片场还原以及四大艺术装置。下方的实景轨道既致敬了世界经典影片《火车进站》,也打开了一秒入戏的场景开关,轨道尽头芳草掩映,寓意着幸福小镇谢塘带来的无限美好生活。
右侧的站台实景收录了谢塘24条街道名称,与谢晋电影海报交相辉映,表达了谢塘文化温度。艺术装置“幸福就要大声说”,既是片场导筒,也是幸福话筒,“时间之间”则记录了幸福谢塘的每时每刻。左侧的片场现场,通过真实、系统的片场道具,打造出专业级的片场空间,背景的春晖中学历史图片,带你快速定格谢塘瞬间。
与谢晋片场相邻的摄影棚最吸引游客的目光。该馆由“百乐门”“功夫馆”“感光照相馆”“东山迷雾”“金粉公馆”“楼台会”6大电影主题空间和1个“梨花间”配套空间共同构成,涵盖摩登风情、戏曲创意、潮流时尚、红色教育等不同主题、不同年代的内容,极大满足观众沉浸体验的需求。为达到电影级别的场景感,展品道具逾千件,大到艺术装置、家具,小到桌面陈设、服装配饰,创造“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展陈效果。尤其是辅助展品,多数根据场景特点单独定制,带来“玩儿在电影”中的沉浸式美好体验。
步入谢晋片场的谢塘电影院大门,穿过一条以光影组成的时空隧道,这道“光影之门”带领观众进入电影世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具有怀旧色彩的弧面展墙——“影史第一”,该板块以粮仓米斗为创意,打造成兼具园区历史和电影艺术的米斗装置展墙。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米斗以众多“第一”,展示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来龙去脉,以点带面感知中国电影的历史成就。跟随弧面展墙,来到“光影之戏”。这里有6个互动装置,可以逐一体验这些神奇的装置,跟着发明家们一起探索画面运动原理,感知电影成像的秘密。运动的画面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进入到“开麦拉”展区就能找到答案。在这里,既可以看到胶片摄影机的内部结构、胶片工作原理等,也能在场景中亲身体验数字化的影视拍摄现场。
电影拍摄需要繁多的筹备工作,绘制电影场景、分镜头画面,是电影拍摄团队重要的创作依据。通过拼图、翻板具有童趣的互动装置,参观者可深入了解这些基础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故事以后,需要演员通过表演来演绎。该展区通过丰富的图文结合实物,展示特殊化妆、服装造型,创造出符合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且具有艺术感染力的银幕形象。电影拍摄完成后还需要一系列的后期制作来丰富内容,比如拟音和配音。来到“声临其境”,摆弄不同的看似普通的道具,就能模拟自然界、人类世界里我们早已熟悉的声音。进入“王牌配音员”,可真实体验一把声音的魅力。当画面和声音都完成之后,电影制作最后的步骤就要交给电影剪辑师了。在该展区,能了解传统的胶片电影剪辑和现代数字剪辑的工作原理,通过剪辑互动,感受剪辑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景点串珠成链
诗画曹娥江,谢晋故里情。其实,打造良仓影视主题园区只是谢塘镇擦亮“谢晋故里”金名片的一个缩影。从良仓影视主题园区到谢晋故居,从醉美梨园到甜美橘园,从鱼菜共生到水乡漫街……谢塘镇的谢晋故里乡村景区研学线路,以梨为媒,串珠成链,吸引越来越多的区内外市民和游客慕名前来。
在与良仓影视主题园区一路之隔的东联村水乡漫街,游客们或小憩,或慢步,或放空,深入感受电影《芙蓉镇》等谢晋电影经典场景。良仓影视主题园区的另一侧是醉美梨园,蜿蜒生态河、彩色游步道、休闲木栈道以及“梨园云梦”“永不分离”等8个景观小品,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
谢塘镇作为远近闻名的“黄花梨之乡”,每年三四月份梨花竞相绽放,七八月份虞生优梨成熟季,晋生村的梨园都会游人如织。得益于醉美梨园打造,梨园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使梨园从单一梨种植基地,摇身一变成为种植与休闲旅游观光相结合的好地方。
高密度养鱼池、微生物反应堆、无土栽培系统……在高科技加持下,传统农业变得更加“智慧”。2021年,谢塘镇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旗下浙江哈工智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手,成功引入哈工慧农智慧高效鱼菜共生项目,夺人眼球。
谢塘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周建娣说,我们将继续做好梨产业提档升级文章,开展数字梨园建设,引进红美人橘品种,推进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品牌化销售,以虞生优梨为主打的“虞生优+”农产品系列不断丰富。同步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哈工惠农鱼菜共生基地项目和千寻无人驾驶农机测试基地项目,数字农业板块不断成形。
接下去,谢塘镇将大手笔推进总投资上亿元的灵惠星光大道、电影文化广场、谢家大院星宿、数字摄影工场和美丽海塘田园等建设项目,让“谢晋故里”爆红出圈。
记者手记:
走进晋生村,随处可见电影元素。这里不仅是中国著名导演谢晋的故乡,还是全区梨种植面积最大村,优质梨种植面积1000多亩。如今,随着数字农业的推广、谢晋影视文化的弘扬,谢塘镇开启了集农业种植、休闲观光、文旅融合一体的“甜蜜事业”。
近年来,谢塘镇依托谢晋故居文化资源及千亩梨园景观资源,深度融合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围绕“晋生如影·醉美梨园”主题,从整体布局到细处雕琢,以影视元素、梨园元素为出发点,戏话晋生,用故事去讲述晋生底蕴。积极谋划产业创新综合体,探索“农业+文化+旅游+商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新模式,建设集农业种植、休闲观光、文旅融合一体的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
从传统农业到春季赏花、夏季摘果、休闲旅游,谢塘镇走出了一条从卖水果到卖风景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每年吸引大批市民和游客慕名而来。然而,单一的农业休闲项目,难以形成大气候。农业发展是基础,文旅配合才更显致富“品质”。今年恰逢谢晋诞辰100周年,为擦亮“谢晋故里”金名片,谢塘镇大手笔推进谢晋故里大景区建设,成效初显。
特色农业和人文资源相得益彰,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谢塘镇激发了乡村振兴动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本报记者 楼丽君 文 魏新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