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挑选可以有效防疫的口罩?专业人士给出建议——
市民购买口罩认准五种“国标”
本报讯 (见习记者 蔚香) 疫情期间“出门戴口罩”成为有效防护手段之一。市面上出现的口罩类型也是千千万万。近日,记者就如何选购口罩及科学佩戴咨询了相关专业人士,指导市民有效防疫。
据央媒报道,真正能达到防疫要求的口罩只有五种编码。区卫生健康局公共卫生管理科科长任银峰告诉记者,五种编码具体是指生产口罩的执行标准码,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对口罩的防护性能作出了严格要求。判断一个口罩是否具有防疫功能,最关键的一点是看编码。真正能达到防疫要求的只有这五种编码:医用防护口罩(GB19083-2010)、医用外科口罩(YY0469-2011)、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YY/T 0969-2013)、日常防护型口罩(GB/T 32610-2016)、儿童口罩(GB/T 38880-2020)。没有标注以上编码的口罩,都没有达到防疫标准。
据悉,五种编码不是口罩的编码,而是一个国家标准,它是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生产口罩的执行标准码。主要是对口罩的材料、规格型号、结构组成、性能指标、适用范围等作出了严格要求。按照防护等级分类,医用防护口罩是防护等级最高的,如N95或KN95口罩。N95和KN95口罩防护能力高,是因其对于非油性颗粒防护效果大于等于95%,过滤效果好。任银峰建议市民外出就医、核酸检测、收取快递、到人员密集及通风差的密闭场所时,可使用医用防护口罩。在通风条件良好的场景,空旷人少的室外场景,使用医用外科口罩即可。
科学佩戴和使用口罩也是有效防护的关键。任银峰表示,佩戴时要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压实,尽量不留缝隙;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及时更换。“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医院等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此外,口罩内部易附着人体呼出的蛋白质和水分等物质,导致细菌滋生,一般情况下,医用外科口罩使用4小时后应及时更换。”
针对网传医用口罩叠加戴或者医用口罩外叠加一层布口袋,防护效果更好的说法,任银峰告诉记者,这是一种错误指导,佩戴多个口罩不能有效增加防护效果,反而增加呼吸阻力,并可能破坏口罩的密合性。
此外,任银峰表示使用后的口罩也要做到精准投放。“普通市民可参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标准进行投放,将废弃口罩等投入‘其他垃圾’桶;一般感冒或身体不适人群产生的废弃口罩等须用密封袋或保鲜袋密封后投入‘其他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