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城崧厦
709班 夏凡
“天下三把伞,一把崧厦造。”崧厦是中国伞城,也是我的家乡。
在这里,几乎每家都与伞有着一定的渊源,我家就是如此。小时候,爷爷常提起年轻时候的经历。他们奔波于各个城镇,不怕辛苦,帮人修伞。虽然爷爷说他们去过最远的地方只是福建厦门,但这还是为自己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记得爷爷常说,他们只要一喊:“修阳伞喽,绑阳伞!”大街小巷的人都会聚集在一起,找他们修伞。
爸爸从小就跟着爷爷一起缝伞、修伞,雨伞也成为了他们这辈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初中毕业后,他便加入了缝制雨伞的行业。从开始的家庭小作坊到批量加工,规模在不断扩大。爸爸他们这辈人有时也出去跑,他们带上的是一把把精致的样伞,带回的是一份份合同,然后把伞送到全国各地的客户手中。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崧厦年轻人加入到雨伞行业。如今,他们紧跟时代发展,开始网络销售、海外销售,让崧厦伞走出了家门,走出了国门。
伞对我来说,已经不是日常生活用具,它更像是我的一个“朋友”,承载着我满满的记忆。也正是这样,我喜欢伞,喜爱关于伞的一切。还记得前两年,爷爷带我去参观伞业陈列馆,一进门,花花绿绿的伞闪亮了我的眼。从每道工艺都是纯手工制造的古代油纸伞,到现代的高科技伞,一应俱全。雨伞已从最简单的日常遮雨细分到了各种功能,有宠物伞、车载伞、钓鱼伞、纳米伞……一把伞,一般需要十多个零件组成,很多复杂的雨伞要经过十多道加工步骤才能完成,真是小雨伞,大工程。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崧厦人,爷爷在家里也收藏了一些特别的伞。我最喜欢的是那把“兰亭序伞”,伞面上布满了整首《兰亭序》,木手柄上的流苏更让它增添了几分复古的味道。撑着这把伞,走在落叶缤纷的大道上,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崧厦人把伞做到了极致,更是通过雨伞行业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听爸爸说,现在整个崧厦已经有1400多家雨伞及配套企业,年总产值超过120亿元。崧厦有70%左右的家庭做着与雨伞相关的工作,手中一把伞,撑起了崧厦的一片天!
我的家乡虽然在农村,但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这里已然是一座富饶的小镇了。
指导教师:吕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