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活教育的源泉
永和镇中心学校 徐戈亮 口述 本报记者 万均 整理
践行“活教育”,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和善于运用活教材,并灵活机动地开展教育教学。同时,教师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更接地气地探索“活教育”新途径?对我们教师而言,得学习,得观察,得探索,得总结,进而日渐提升打造“活课堂”能力。这是我在一堂课后的感悟。
这堂课是《书戴嵩画牛》,小学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两则》中第二则。这篇古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不能搞懂和理解文中“尾搐入两股间”与“掉尾而斗”这两句话。根据以往教学经验,不少学生会对“搐”字而心生疑惑,因为教科书上的翻译是“抽缩”,而“抽缩”这个词本身就让学生费解。如果以疑释疑,更加难去心中之疑了。这也是教学难点。
为此,我早早地做了备课,从网上找到了《斗牛图》,设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细看尾巴夹在两股间的《斗牛图》,来解释课文关键句,让学生看图即能准确翻译“搐”这个难点字,同时还准备更多尾巴形态各异的斗牛现场照片,让学生从现实场景中发现牧童话的局限性。
“活教育”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今天,正好用这些真实的斗牛场景做活教材,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而养成分析解决疑问的能力。我想,准备了这么多鲜活的图片,加上正反两手准备,应该可以激活课堂,让学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了。
于是,我信心满满地踏入课堂,开始了讲述。谁料,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就在我呈现完第一张《斗牛图》后就出现了“插曲”:班级“小书虫”小马同学看着《斗牛图》直嚷嚷,说我展示的《斗牛图》不是真正的“斗牛图”……他一边嚷着,一边还把手中的书举得高高的,屁股也坐不住了,好像从书中发现了什么惊天秘密。
原来小马近来在阅读《大人物小故事》,里面有一则故事是《聪明的小牧童》。故事内容与《书戴嵩画牛》大同小异,可以说是白话版的《书戴嵩画牛》。更有意思的是,故事还配有精美的插画,而那幅画就是戴嵩的《斗牛图》,插画上不光有两头夹尾而斗的壮牛,更有两幅题字,众多印迹,可谓是古色古香、名副其实的斗牛图。
此时,小马同学得意的样子,其他同学羡慕的眼神,我感觉全班学生的好奇心都被调动起来了,所有学生都期待着一睹《斗牛图》的真容,揭开事情的真相。
一时间,我有些犯难,不为小马同学误解了我出示第一张图片的用意,而是为他的“见多识广”打乱了我的课堂节奏……
冷静下来想想:小马同学能在课前预习中自行拓展阅读,又能在课堂上勇于指出老师的“不足”,这样努力的“做中学”的行为和严谨求学的态度,我又怎么能打击他呢?况且全班学生显然因小马的质疑而来了精神,这种急切想探求事情真相的心理状态不正是教师介入引导的最佳教育契机吗?小马同学看似鲁莽的举动,不正是为课堂提供了鲜活的教材吗?
于是,我表扬了小马同学,肯定他能在课前预习中主动阅读参考资料的学习“主人翁”精神,同时鼓励学生们也能培养质疑精神。
我决定不再出示准备好的图片,改而采取实物投影的方式,将小马同学书中的插图放大,让学生们认真观察古画,说说“尾搐入两股间”的含义。
当我投影小马同学提供的图片时,小马一双大眼睛目不转睛盯着屏幕,学生们也仔细观察起来。
随后,我让小马同学来谈对“尾搐入两股间”的理解。小马神采飞扬,还讲到电视中西班牙斗牛中的斗牛就不是夹着的,斗牛的尾巴是竖起来的……在他的带动下,学生们也纷纷发言,课堂气氛热烈。
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探索和实现活教育,第一条途径即是活教材,即“向大自然大社会要活教材”。我想,学生是活教材,也是活教育的源泉!
可以说,在信息传播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的途径和教师几乎是一致的。教师不再是也不可能是权威信息的唯一掌握者。在某些特定领域,学生掌握的信息甚至比教师更丰富,更有深度。此时学生自身就是一个活教材,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施教者”,从而更可能实现儿童教儿童。教师要做的是依托自己的经验和专业技能,及时抓住教育契机,把学生引入到大社会、大自然这个“活教材”中去,从而真正达成“以生为本”的教学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