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试点 持续推进
——写在全区“央馆虚拟实验”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启动之际
本报记者 万均 通讯员 王高峰
四大目标+四大举措
确保全国试点目标达成
“根据央馆虚拟实验第一批规模化应用试点区文件精神,按照有组织的规模化、高质量的常态化工作要求,我区将围绕四大工作目标,实施四大工作举措,持续深化全区央馆虚拟实验应用实效,努力促进中小学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昨日上午的试点工作启动会上,区央馆虚拟实验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
据悉,根据试点要求,结合全系统实际,区教体局精心制订并实施试点区工作方案,提出了四大工作目标:
一是建立工作领导机制、工作协作机制、教学应用机制、师资培养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以及适契规模化应用的全流程体制机制。
二是建设一支虚拟实验教学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在省市区有较高知名度和实践成果突出的虚拟实验教学优秀教师不少于15人,常态化开展虚拟实验教学的教师不少于300人。
三是探索虚实结合实验融合教学模式,搭建科研平台,形成一批虚拟实验教学成果,产出可供推广借鉴的典型应用成果不少于60个。
四是建立省级培训基地1个,培育培训讲师5名,培训课程不少于5门,提炼试点经验,面向省及全国推广不少于5次,力争成为省级及以上试点应用标杆,实现构建具有推广价值的虚拟实验教学可持续发展区域模式。
与此同时,围绕四大工作目标,全系统将实施确立组织体系、师资培育、规模应用、评价保障等四大工作举措:
一是完善组织体系。树立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的组织架构,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下属试点校工作领导小组和试点工作办公室,组建师资培育、规模应用、评价保障等工作小组,合力推进试点工作。
二是强化师资培育。挂牌成立区域虚拟实验教学研究工作室,聘请央馆、浙师大等专家入驻工作室,阶段性遴选吸纳小、初、高各学段骨干教师研修团队成员加入工作室,探索虚拟实验融合教学研究、师资培训课程建设等;在工作室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虚拟实验实体培训基地,依托基地效益,培养一批集教学应用与技能素养双发展的优秀教师队伍,向区内外输出更多虚拟实验教学领军教师。
三是深化规模应用。扎实构建“活动引领+课堂融合”的规模化应用机制,持续深化规模化应用实效。继续坚持推进虚拟实验教学巡回分享研讨活动,聚焦课堂教学实效,产出更多优质虚拟实验教学课例,逐步形成区域优秀课例资源集;扩展假日活动覆盖面,实施涵盖寒暑假、双休日和日常节假日的整体“假日计划”,扩大应用范围,组织更多学生自主参与虚拟实验操作探究,体现规模效应;依托区域原有互联网+同步课堂设施环境,以各骨干研修团队为核心,实施各学段虚拟实验教学网络巡课,拓展融合教学研究与实践。
四是夯实评价保障。搭建成果平台+考核评价的工作保障机制,在原有虚拟实验教学案例评选、创新课例征集、优秀论文评选等基础上,开展虚拟实验精品课程评选,激励更多教师参与应用研究。同时,在已有10所应用校基础上,再扩面新增不少于5所虚拟实验应用实践校,在软硬件设施、教学环境建设上予以保障。以应用成果和使用绩效为导向,深化试点学校工作评价,形成试点学校应用实施规范标准,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等。
启动会上,我区正式发布面向浙江课标体系的《上虞区央馆虚拟实验优质资源推荐目录(第一版)》,并将不断迭代,为一线教师打通常态课堂融合教学“最后一公里”。
活动现场,央馆虚拟实验教学研究工作室、培训基地及试点校进行授牌;还组织了虚拟实验教学优秀课例介绍、教师专业成长与虚拟实验观点报告、课例展示及点评交流;2022年虚拟实验优秀暑期实践活动受到表彰。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