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
——上虞复县建城(丰惠)1200周年的历史溯源
陈秋章
——上虞复县建城(丰惠)1200周年的历史溯源
陈秋章
公元822年,是上虞人民值得铭记的历史节点。
复县建城(丰惠), 是上虞古城落地生根的历史定位。
一部上虞史,半部在古城。
没有昨天的上虞古城,便没有今天的上虞名区。
山重水复疑无路
上虞属河姆渡文化圈。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上虞有人类活动的时间至少在5000年以上。传说为上虞人的祖先,虞舜活动的时代距今约4200余年。《史记·会稽旧记》载: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载:舜避丹朱与此,故以名县。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娱通虞)乐,故曰上虞。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上虞建县。《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王翦平定了荆爻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上虞隶属于会稽郡,县治设在当时交通条件较好的百官。
由于大秦帝国的命运不过二世15年,加之当时天下处在混乱状态之中,朝廷自顾不暇。又因为“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北方汉人官员大多不愿南下任职,所以秦一朝只有一个叫萧訚的县长到上虞任职。甚至在西汉王朝的近200年间,上虞竟没有一个县长到任。东汉时期的200年间,上虞到任的县长也仅度尚和辛毅两位。
除了县长等主要官员缺位外,自公元前222年上虞建县始,至长庆元年(821)的一千多年间,上虞的县制曾三次被废,累计废制的时间长达214年。第一次是公元9年,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废上虞县,入会稽县。至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复县,废制16年。第二次废制是公元589年,开皇九年,隋灭陈,结束了300多年来的南北分裂局面,就在全国人民庆幸国家统一的时候,上虞的县级建制却再次被朝廷废除,并入会稽县。直到唐贞元三年(785)恢复,废置时间长达196年。第三次废制的时间是唐长庆元年(821),朝廷撤上虞县并入余姚县。虽然此次废制的时间仅一年,但上虞的县制东拉西扯地被废置,总归有损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此期间,上虞又遭割地分疆之害。东汉永建四年(129),朝廷又划上虞南乡(现章镇地区),匀给始宁县,直到唐贞元三年(785)撤始宁县,恢复上虞县,分割期长达656年。
综上所述,上虞自秦置县至唐长庆的一千多年间,其社会状态基本上处于艰涩难敖之中,犹如东海上的一叶扁舟,随波逐浪,东拉西扯,甚至时隐时现,随时有被时局动荡淹没之虞。
柳暗花明又一村
诚然,上虞地处越属和越文化的杭州圈。越属是我国一个原始社会后期逐渐形成的民族,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越人地处荒僻,文化落后,不登大雅之堂。故经常失宠少爱于朝廷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上虞毕竟是虞舜故里,孝德之乡,且山川胜概,与会稽埒。自舜封禹治以来,灵踪秘迹,殆亦不藏。然其清淑之气,钟而为人物者,忠孝节义,今昔相衍,贤达显尟,乡邑间作。况俗尚淳古,素亲耕读,犹有舜禹之遗风,实为越东望邑也。岂能长远地被湮没于历史的长河?
凤凰涅槃。机缘终于来了。而这个转身竟在天下人不经意之间,源自唐朝宫廷内“牛李党争”的歪打正着。
“牛李党争”系唐朝后期朝廷大臣之间的派系斗争。牛党的首领是牛僧孺,代表以进士词科进身的新贵,重文章词采。李党的首领是李德裕,代表山东旧士族门阀,重礼法、门荫、经术。牛李党争约四十余年。
唐贞元三年(785),上虞恢复县级建制,隔了36年,一口气还没有缓过来又被废,而且被划入了余姚。是年,唐宪宗大举用兵,历时15年,平定了不少拥兵自重的藩镇,也得罪了宦官的利益。后因皇位的继承问题,宪宗被弑。宦官趁机拥立其子李恒继位,谓穆宗,改年号长庆。
长庆元年(821),李德裕为了李党利益,上奏穆宗:废上虞,归余姚。穆宗明知不妥,慑于李党的威势,勉强准奏,但没有具体实施。次年(822),牛僧儒反其道而行之,上秦皇上:分余姚,复上虞。理由有三:一是余姚扩地增口,容易“尾大不掉”,二是扩征漕运盐赋,可填补“币帑虚竭”,三是赓续虞舜文脉,鼓励耕读传家。穆宗听了大喜,立马准奏。然而,穆宗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提出修正方案:弃旧治,建新城。其理由:一是百官无城,兵燹难守,二是铁面娥江,屡遭水害。最后,皇上折中下诏:分余姚,复上虞,弃旧治,觅新城。
那么新的上虞县治选在哪里呢?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酝酿,牛李两党在皇上面前各抒己见。李党认为:上虞是东汉时期的道教圣地,不但有本地道行高深的“仙人”魏伯阳,而且有专门的修炼基地,如玉屏山,凤鸣山、金罍山等。对李党的观点,牛僧儒也表示基本认可,他认为,明年(822)是寅年。东汉王充《论衡·物势篇》云:寅木也。其禽,虎也……五行说,金、木、水、火、土。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树木可以稳住崩土。所以定822年选址上虞新县治在虞南丘陵地带是可行的。
那么具体定位在哪里呢?李党提拟:金罍山下,四十里河边,这是一块风水宝地。金罍山,有仙气,四十里通余姚。此地,西面有屏,南北有山,向东一马平川,又有运河沟通东西,呼应余姚比较方便。谁知这个提拟与牛党不谋而合,牛僧孺借题发挥:三国时期的上虞县令叫刘纲,治尚清净简易,而政令宜行,无水旱防疫之伤,岁常大丰,民受其惠,师事白君,有道术,升仙于四明山。他提拟,上虞的新县治就定在“岁丰民惠”吧。
彪炳史册古县城
历史才是事物发展最终的判决者。公元822年大唐长庆王朝“牛李党争”一个不经意的改变,竟成就了浙东大地上的一座名邑古城,经过上虞数十万民众齐心协力的千年打拼,绘就了一幅江南版的“清明上河图”。
新建县衙,确立中心
公元822年,诗人元稹在朝拜相,旋出为同州刺史。次年,牛僧儒为相,元稹改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史。因朝廷尚未任命新的上虞县令,元稹只好安排了一个叫吕生的人临时担任上虞县尉,负责新县治的筹备事宜。长庆三年(824),朝廷终于委派了新县令张文吉。第二年,又换任金尧恭为新县令,从而使上虞的“复县建治”走上了正道。
上虞古县衙位于现丰惠镇的县前街。县前街长不过百米,历史上并不是商家集聚之地,但这里却是上虞县的千年政治中心。
上虞古县衙初创于唐长庆年间,北宋后期始有规模,扩建于南宋和元、明、清。据光绪本《上虞县志》记:唐长庆中,移今治所,宋建炎己酉火于金人。绍兴中,知县赵不摇重建厅事,额曰公生明。两庑为吏舍……又记:嗣后知县陈炳左建轩曰怀古,北曰腾笑。其南有圃,北有莲花池。庆元间(南宋1195-1200)知县赵希惠于圃中建瑞丰堂,池上建信芳堂。前有读书林。南宋嘉定间(1208-1224),知县袁君儒于东南垝垣上建亭曰千岩胜概。又记:“甲申,知县楼杓辟西南为环扉,西厅曰种德,东偏为恕斋,又于县治南衢建上虞县楼,更鼓其上,谓之衙楼。”从上记载所知,上虞自唐置县治于丰惠以来,一任接一任的知县是费尽心血,为修筑县衙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上虞古县衙自825年初建至1945年被殆尽,历时1120年,可谓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衙。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和上虞历史发展的见证。
修筑城墙,固疆安民
上虞自秦代设县后,至元以前,县治所在地一直未建城池。公元822年,长庆王朝下诏:复上虞,择新治,其主要原因就是要在新县治修筑城墙,定制安民。然而由于“三缺”(人力、财力、物力),唐、宋两朝的历任上虞县令对筑城一事都心有余而力不足。直至500多年后的元朝,时任“江浙行省中书,参知政事”的方国珍,为避免上虞县治遭兵燹,决计修筑城墙以为堡垒。
城墙始建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据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城池)记载:城墙周长十三里。“东南平衡,西北因山为胜,西南则跨长者山。高二丈有奇,厚一丈五尺。置城堞,作五门。东通明,南朝阳,西昼锦,北丰宁,西南金罍。水门建在通明、昼锦、金罍三门之侧。”城墙建成后,余姚名宦汪文景曾为之记。曰:至正二十四年,太尉方公与宾佐僚属议曰:上虞东连句章,西阻娥江,南逾剡川,北枕巨海,边圉未宁实为要害之地。城池不设,何以奠民而固士志?即与弟知行枢密院事国眠,率宾僚等来咨。故实相地,宜以令役于近地之州县余姚、奉、国、鄞、慈溪、象山、定海,并上虞为八邑。其役之赢缩视田赋所入为差。惟上虞当六之一。凡为城十三里,其址厚二丈有五尺五分,其厚之四以为城身高,十分其高之九为城面之广。其是每二十步架楼橹,以宿巡警之卒,其下则于四隅别列营房,以屯驻扎之士。累甓为陴,树木为栅,堑以深濠,悬以飞梁。守御之具无一不备。为旱门者五。水门者三。门皆环石为洞,下辟重扉,上屹层阁,固以金铁,绚以丹雘。严严翼翼,既固既饬,而山川形胜为之一新矣。经始于时年之十月,逾年而告成。
这道城墙的修筑,对于上虞来说意义重大:一是提高了上虞的行政地位,二是“奠民居而固士志”,三是抵御外来侵略者。虽然这道城墙在当时并未显示功效,但在后来的抗击倭寇、御“太平军”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浚河架桥,搞活流通
上虞古城,因运河而立,又因运河而传承。
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是我国有记载的先秦时期三条运河之一。据南宗《嘉泰会稽志》载:西晋永嘉元年(307)会稽内史贺循利用山阴故水道(始建于春秋时期),开辟了自浙江(钱塘江)至舜江(曹娥江)的西兴运河,后又东连曹娥江经四十里河过上虞到通明坝与姚江沟通,然后进入甬江,最后直达明州(宁波),在镇海招宝山入海,全长239公里。这条运河集灌溉、防洪、运输等功能,被誉为“黄金水道”。《宋史·河渠志》载:宋绍兴初,高宗次越,以上虞梁湖堰东运河浅涩,发六千五百余工,委本县令佐监督浚治。规模之大,耗费之资空前绝后。
运河的疏浚通畅,于国于民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巩固南宋偏安政权。运河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漕运,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等都要由运河来完成。二是有利于打压地方豪强,官府通过加强管理,制止了地方豪强巧立名目收取过船费的行为,有利于老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三是通过收取正常的漕运拖坝费,增加官府财政收入。四是完善水利设施,方便农田灌溉。五是带动沿线地方经济发展,上虞的茶叶、薪炭、竹木制品等源源不断地销往外地,同时外地的棉布百货,南北果品等也大量地进入上虞,集镇商贸购销兴旺。
逢山开路,逢水搭桥。四十里河畅通后,唐以后的历朝地方官及当地乡贤,千方百计地新修或修建跨河桥梁,南宋嘉定七年(1214),知县袁君儒率众将原等慈寺前的一座木桥重建为石桥,元至正三年(1343),由等慈寺僧永殆、良玉等募缘重建为九狮桥。县城中心原有一座酒务桥,始建于周显德中(957),宋嘉定十六年(1224),知县楼杓拆危桥重建,并提名为“丰惠桥”。宋绍兴年间(1131-1181),吏部王朝义主持,在酒务桥以西重建了一座通利桥。明万历三十一年(1604),知县徐待聘命寿来泰重修。现桥为清光绪年间里人葛学元重修,与建于宋代的南坡东首的望稼桥垂直相接,俗呼八字桥。清光绪年间,邑人在城隍弄口新建一座永丰桥。此外,乡民又在不同时期续建了探春桥、昼锦桥、金罍观桥、玉带桥、鹅鸭桥、吉庆桥、韦驮桥、百云桥等。
错落有序的大桥、小桥遍布于街河及其支流,不但大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入行走,而且浓浓地渲染了古城的水乡风貌。
为了更好地发挥运河的作用,“明嘉靖三年(1524),邑令扬公绍芳复河南侵地为路,约广六尺,自通明门直抵昼锦门,舟行称便。”一时间形成了“堰限江河,津通漕输。航瓯船闽,浮鄞达吴,浪桨风帆,千艘万舮”的繁荣景象。快船埠头设在永丰桥头,每天清晨响起海螺声招催船客上船出行,两橹三板沿着纤路往返于百官上源闸和通明坝(坝下则有风帆船至余姚)。
河通好行船,桥架好行路。于是,城里的和乡下的有钱人家纷纷在县河两岸的东西大小街置房开店。店铺主要开设于长约1500米的东西大街,从丰惠桥至县前街不过300米距离,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南北两侧常年开业的商铺竟有91家之多。其中有40余家是傍河而建,可以在后门吊河水或装卸货物,可以在后窗看船来船往。其中还有不少是享誉宁绍的老字号。“丰惠大地方,坤元搭亿昌。”坤元南货店的三酥饼在民国时期杭州举办的南北货比赛中得过奖,亿昌布店的店门建有高大的门楼,不但棉布种类多,还有绫罗绸缎可买。此外,聚云祥、谢春记、金记、丁源兴、张志良、咸秦等布店,信大、明星泰、陈松茂、管庆裕等茶食店,德仁堂、天芝堂、鹤年堂、保源堂等药店等,都是有名的百年老字号店铺。其中,陈松茂的方糕、东昇祥的马蹄饼尤为城乡顾客称赞。这些老字号商店直至20世纪50年代,全部并入供销合作社。
创建书院,赓续文脉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集藏书、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它萌于唐,完备于宋,盛行于明,废止于晚清,前后历时千余年。上虞自唐开始创办书院,到宋代,境内书院林立,至清朝,全县有大小书院四五十家,乡贤王望霖建造的天香楼,藏书达十万卷。丰惠作为县城,从南宋到清末期,著名的书院有泳泽书院、水东精舍、古灵书院、承泽书院、经正书院五座,为传承中华文明、教化本土学子,向国家输送各类人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西溪湖是上虞最早的人类聚落遗址之一。宋朝淳熙年间,余姚人孙昶看到西溪湖山水之胜,便落户于上虞。其侄孙邦仁,孙子孙应时见瑞象寺文气郁勃,便在西溪湖畔创办了泳泽书院,大儒朱熹应邀前来讲学、注书,书院因此名声大振,上虞余姚学子闻讯无不趋之若鹜。一时间书香四溢,人才济济。
明嘉靖三年(1524),县令杨绍芳在县城之北龙王堂故址创建水东精舍,成为明清时期上虞知识分子学习和聚会的重要场所。
清乾隆四年(1739),知县邱兆熊在县城学宫东北隅创办承泽书院。1788年,知县缪汝和命邑人刘世学、许耀等募捐重建楼屋三间。以城河北岸水阁费做院产,供岁修及考试杂用,1832年改为义塾,民国时改办承泽初级小学。
清道光十二年(1832),知县杨溯伊和教谕徐廷銮暨邑绅民在县城东隅创办经正书院(丰惠镇小前身)。书院规模颇大,仪门额书丽泽试院,中为讲堂,左右为南北试场,是岁科童试之地。后边正楼设文昌阁,左右文房,两侧为厢房、厨房、董事所。当时用钱六千多缗,并置田、山、沙地,暨银钱等储为书院经费,“延请山长、课士月给膏火”,每年推举纯正,首事等四人管理院产。光绪二十四年(1898)秋,乡贤王佐在院内创办上虞算学堂。光绪二十年(1904),知县何金魁改经正书院为上虞官立县学堂。
正是在“习勤俭、安耕织、勤诵读尊师友”;廉洁为尚,气节相高的浓厚耕读文化熏陶下,远见卓识之朝廷官员的重视教育下,加上“岁丰民惠”之地的人文环境和经济基础,形成了县城故里尚义重教、学风鼎威的氛围,通过科举中了很多进士,可谓人才辈出。据《绍兴市志》光绪《上虞县志》记载,丰惠老县城自宋到清登文武进士者共66人,其中宋27人,元1人,明29人,清9人。尤其是现代,丰惠城里涌现了中共早期革命家王一飞,中华民族的脊梁胡愈之和中国“当代茶圣”吴觉农等国家名人。
老树春深更著花
1945年夏,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一举打胜了许岙攻击战,端掉了三次投敌的顽匪田岫山的老巢。6月底,田岫山被迫撤离盘踞多年的上虞古城。7月1日,原在永和平昌小学建立的县民主政府机关迁移至古城内孔庙所在地。9月22日,中共浙东区党委和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在丰惠世济弄7号驻地召开了著名的“北撤会议”。从9月27日起,浙东纵队党政军15000人分批在丰惠集中,然后分别从临山、观海卫、古窑浦三个海口渡海北上。1949年5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22军65师进抵丰惠,上虞古城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1954年9月,中共上虞县委根据上级的指示,将上虞县治重新迁移至百官镇。要在旧地新址上安营扎寨,上虞的父母官们心里明白:必须根治“水土不服”的顽症。土,就是修筑城池,以防外侮,现在有人民解放军的钢铁长城,“土”的问题就不必考虑了。水,就是铁面娥江。于是确定基本方略:治江围涂。先是治江:每年修复水毁堤塘,然后挑土加高,再是砌石护勘,再是裁弯取直……同时围涂:从1968年开始,有计划地抛坝促淤,稳定江道,以围代坝,筑丘造田。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上虞民众用血肉之躯,在曹娥江口共围涂15坵,不但巩固了曹娥江口的江道,而且拓展土地34万亩。近二十年来,在省、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在曹娥江的上游修建了长诏水库、南山水库和小舜江水库,彻底根除了每年的山洪暴发之灾。又在江的出口建造了气势宏伟的口门大闸,有效地根除了东海的潮汐浪涛。如今的曹娥江一改当年刚烈任性的脾气,变得那么温柔可亲。她犹如一条绿色的丝带,飘逸于富饶的浙东土地,造福于两岸的百万民众。
从1949年到2021年,上虞民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72年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辉煌业绩: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区)第35位,并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健康促进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区和中国孝德文化之乡,中国廉德之乡,中国营商环境建设示范案例。
哦,千年古县城,岁丰民惠地,建城置县,彪炳史册:消除了随时废置的建制危机;赓续了传承千年的虞舜文脉;崛起了钟灵毓秀的江南重镇;奠定了厚积薄发的社会基础。如今,借着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优势,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必将驶入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昂首阔步走向现代化省级中心镇。
参考文献:
一:《上虞五千年》(上虞党史研究室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二:《曹娥江史话》(赵畅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三:《万历<新修上虞县志·点读本>》(胡耀灿、黄颂祥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四:《光绪<上虞县志校读·点校本>》(清·徐致靖纂,李能成点校)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五:《隋唐五代史》(王小甫著)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六:《上虞乡镇(街道)历史文化丛书·丰惠卷》(吕云祥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