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羽绒服不看“含绒”看“绒子”
新国标实施后迎来首个销售“小高潮”
本报讯 (见习记者 朱晓兰) 跨入11月,气温逐渐降低,御寒装备成为消费热门。在各大商场内,羽绒服、羊绒衫、呢大衣等冬装也已早早上线,为即将到来的降温做足准备。
“这几天,羽绒服市场迎来销售‘小高潮’,询价的顾客比上个月多了一倍。”在大通购物中心一家羽绒服专卖店内,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今年4月起,羽绒服装新国标正式实施,最大亮点是把“含绒量”修改为“绒子含量”。记者翻看了一件羽绒服的吊牌,上面已经没有“含绒量”的标注,而是变成了“绒子含量”的字样。
据悉,2021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T14272-2021《羽绒服装》标准,新国标于今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相较于此前的2011版国标,新国标的修改亮点包括:把“含绒量”修改为“绒子含量”;绒子含量允差≥-5%;羽绒种类标注只区分鸭和鹅,不分灰和白等。
“我是来给女儿买羽绒服的,小孩子个子长得快,去年的衣服今年已经小了。”正在挑选冬装的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这几天天气降温快,羽绒服是冬季必选单品之一,大人小孩都得备上。而当被问到“含绒量”和“绒子含量”的区别时,陈女士摇摇头,表示对这一政策并不知情。
那么,“含绒量”和“绒子含量”到底有何不同呢?据了解,在老国标中,“含绒量”里面既有绒子还有绒丝。绒子呈蒲公英小伞的形状,比较蓬松,起保暖作用;绒丝是从绒子或毛片根部脱落下来的,是一根一根的形状,没有蓬松感。当绒丝废料计入含绒量时,容易给消费者造成保暖的错觉。在新国标实施后,只有当服装成品“绒子含量”不低于50%时,才能称之为羽绒服。
“总体来说,新国标对羽绒服填充羽绒的品质要求更加严格,羽绒服的品质肯定会更好。”销售人员表示,消费者购买时只要看吊牌上的绒子含量,就大概能判断出羽绒服的保暖性能。